吉林抚松四道砬子河岩组斜长角闪岩成因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1.2.1 前人研究成果简述 | 第10-11页 |
| 1.2.2 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 第11页 |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1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2-14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31页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 2.2 地层 | 第15-23页 |
| 2.2.1 新太古界 | 第15-16页 |
| 2.2.2 古元古界 | 第16-19页 |
| 2.2.3 新元古界 | 第19页 |
| 2.2.4 古生界 | 第19-21页 |
| 2.2.5 中生界 | 第21-22页 |
| 2.2.6 新生界 | 第22-23页 |
| 2.3 侵入岩 | 第23-24页 |
| 2.4 火山岩 | 第24-25页 |
| 2.5 变质岩 | 第25-27页 |
| 2.6 构造 | 第27-30页 |
| 2.7 区域矿产 | 第30-31页 |
| 第3章 斜长角闪岩基本特征 | 第31-43页 |
| 3.1 地质体出露特征 | 第31-33页 |
| 3.2 岩相学特征 | 第33页 |
| 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35页 |
| 3.3.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5页 |
| 3.3.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第35页 |
| 3.4 年代学特征 | 第35-43页 |
| 第4章 斜长角闪岩成因分析 | 第43-52页 |
| 4.1 原岩恢复 | 第43页 |
| 4.2 时代讨论 | 第43-48页 |
| 4.3 古构造背景分析 | 第48-52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