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5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概述 | 第11-15页 |
1.1.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 第12-13页 |
1.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页 |
1.1.1.3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5-21页 |
1.2.1 钴酸锂 | 第15-16页 |
1.2.2 锰酸锂 | 第16-17页 |
1.2.3 磷酸铁锂 | 第17-18页 |
1.2.4 磷酸钒锂 | 第18-21页 |
1.2.4.1 磷酸钒锂的充放电机理 | 第19-20页 |
1.2.4.2 磷酸钒锂的改性研究 | 第20-21页 |
1.3 磷酸钒锂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1.4 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方法 | 第25-32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试剂 | 第25页 |
2.1.2 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6-28页 |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石墨烯的制备 | 第27页 |
2.2.3 溶胶凝胶法制备Li_3V_2(PO_4)_3/石墨烯 | 第27-28页 |
2.3 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28-29页 |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9-32页 |
2.4.1 充放电性能 | 第29-30页 |
2.4.2 循环伏安曲线 | 第30页 |
2.4.3 交流阻抗谱 | 第30页 |
2.4.4 样品放电比容量的计算 | 第30-32页 |
第3章 氧化石墨烯合成Li_3V_2(PO_4)_3/石墨烯 | 第32-48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6页 |
3.2.1 紫外光谱 | 第32-33页 |
3.2.2 红外光谱 | 第33-34页 |
3.2.3 TEM | 第34-35页 |
3.2.4 不同制备条件对Li_3V_2(PO_4)_3/墨烯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42页 |
3.2.4.1 烧结温度 | 第36-37页 |
3.2.4.2 烧结时间 | 第37-39页 |
3.2.4.3 氧化石墨添加量 | 第39-42页 |
3.2.5 氧化石墨烯添加量对Li_3V_2(PO_4)_3/石墨烯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3.2.5.1 循环伏安曲线 | 第43-45页 |
3.2.5.2 交流阻抗谱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改性氧化石墨烯合成Li_3V_2(PO_4)_3/石墨烯 | 第48-58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2.1 改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48页 |
4.2.2 Li_3V_2(PO_4)_3/石墨烯的制备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4.3.1 SEM | 第49-50页 |
4.3.2 XRD | 第50-51页 |
4.3.3 红外谱图 | 第51-52页 |
4.3.4 充放电和循环性能 | 第52-53页 |
4.3.5 倍率性能测试 | 第53-56页 |
4.3.6 交流阻抗谱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