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实验林场生物量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 1.1.1 森林生物量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 1.1.2 森林碳储量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 1.2 生物量碳储量估算方法概述 | 第13-17页 |
| 1.2.1 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 | 第13-16页 |
| 1.2.2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 第16页 |
| 1.2.3 生物量碳储量估算方法总结 | 第16-17页 |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0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2.1.2 地貌与水文 | 第18-19页 |
| 2.1.3 气候与土壤 | 第19页 |
| 2.1.4 植物和动物资源 | 第19页 |
| 2.1.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 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2.3.1 林分生物量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 2.3.2 林分碳储量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 2.3.3 空间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2.4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2.5 数据准备 | 第24-26页 |
| 2.5.1 图形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链接 | 第24页 |
| 2.5.2 样地生物量数据 | 第24-26页 |
| 3 生物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 第26-40页 |
| 3.1 生物量估测 | 第26-29页 |
| 3.1.1 森林类型的划定 | 第26页 |
| 3.1.2 不同森林类型龄组划定 | 第26-27页 |
| 3.1.3 生物量估测 | 第27-28页 |
| 3.1.4 生物量估测方法差异性检验 | 第28-29页 |
| 3.2 生物量时空变化分析 | 第29-38页 |
| 3.2.1 总生物量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 3.2.2 各林分生物量变化分析 | 第30-34页 |
| 3.2.3 各龄组生物量变化分析 | 第34-3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4 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 第40-50页 |
| 4.1 碳储量估测 | 第40页 |
| 4.2 碳储量时空变化分析 | 第40-48页 |
| 4.2.1 总碳储量变化分析 | 第41页 |
| 4.2.2 各林分碳储量变化分析 | 第41-45页 |
| 4.2.3 各龄组碳储量变化分析 | 第45-4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 附录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