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干预社区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研究
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8-14页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第8页 |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分级 | 第8-9页 |
(三)中医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四)试验病例标准 | 第11-12页 |
(五)干预方法 | 第12页 |
(六)观察指标 | 第12-14页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第14-15页 |
(一)一般数据分析 | 第14页 |
(二)治疗前两组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 | 第14-15页 |
(三)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 第15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15-19页 |
(一)两组降压疗效的比较 | 第15-16页 |
(二)两组患者贴敷后偶测血压的记录比较 | 第16页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比较 | 第16-17页 |
(四)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7-19页 |
五、安全性检测 | 第19-20页 |
讨论 | 第20-29页 |
一、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 | 第20-21页 |
(一)古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第20-21页 |
(二)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21页 |
二、高血压病的中西医药物治疗现状 | 第21-23页 |
(一)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中药治疗 | 第21-22页 |
(二)西药治疗 | 第22-23页 |
三、穴位贴敷防治高血压的研究 | 第23-27页 |
(一)眩晕病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 第23-24页 |
(二)穴位贴敷的理论研究 | 第24页 |
(三)穴位贴敷的选穴依据 | 第24-25页 |
(四)穴位贴敷药物选择 | 第25-27页 |
四、临床疗效分析 | 第27-28页 |
(一)控制血压疗效 | 第27-28页 |
(二)改善心率作用 | 第28页 |
(三)中医症状疗效 | 第28页 |
(四)安全性评价 | 第28页 |
五、结论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综述 | 第32-37页 |
一、中医关于高血压的认识 | 第32-33页 |
二、关于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第33-34页 |
三、中医外治疗法对高血压的有效干预 | 第34-35页 |
(一)针刺与埋线疗法 | 第34页 |
(二)耳穴压豆 | 第34页 |
(三)耳尖放血疗法 | 第34-35页 |
(四)穴位贴敷疗法 | 第35页 |
四、结语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发表论文 | 第45-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