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7-9页 |
二、选题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唐绝句修辞艺术概念界定:“修辞”、“修辞格”以及“修辞格的分类” | 第15-29页 |
第一节 修辞与修辞学 | 第15-22页 |
第二节 修辞格 | 第22-26页 |
第三节 修辞格的分类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唐代绝句修辞艺术的历史溯源 | 第29-54页 |
第一节 先秦诗歌修辞艺术发展概述 | 第30-42页 |
第二节 秦汉诗歌修辞艺术发展概述 | 第42-48页 |
第三节 魏晋六朝诗歌修辞艺术发展概述 | 第48-54页 |
第三章 唐绝句常用修辞格举隅 | 第54-103页 |
第一节 材料上的辞格 | 第62-83页 |
一、比喻 | 第62-69页 |
二、摹状 | 第69-74页 |
三、映衬 | 第74-79页 |
四、借代 | 第79-81页 |
五、双关 | 第81-83页 |
第二节 意境上的辞格 | 第83-92页 |
一、感叹 | 第83-84页 |
二、比拟 | 第84-86页 |
三、设问 | 第86-90页 |
四、夸张 | 第90-92页 |
第三节 词语上的辞格 | 第92-95页 |
一、摹绘词的重叠 | 第92-94页 |
二、时间词的重叠 | 第94页 |
三、名词的重叠 | 第94-95页 |
第四节 章句上的辞格 | 第95-103页 |
一、反复 | 第95-96页 |
二、对偶 | 第96-99页 |
三、顶真 | 第99-100页 |
四、互文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唐绝句修辞艺术的运用模式 | 第103-113页 |
第一节 单用模式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连用模式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兼用模式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套用模式 | 第108-113页 |
第五章 唐绝句修辞艺术的作用 | 第113-119页 |
第一节 丰富了绝句语言的表现力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深化了绝句的思想内涵 | 第115页 |
第三节 形成了绝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诗篇 | 第116页 |
第五节 为诗歌创作提供借鉴 | 第116-117页 |
第六节 有益于进行诗歌鉴赏 | 第117页 |
第七节 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 | 第117-119页 |
结语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后记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