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基本框架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 第21-29页 |
2.1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大众化观点 | 第21-22页 |
2.1.2 列宁的大众化观点 | 第22页 |
2.1.3 毛泽东的大众化观点 | 第22-23页 |
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依据 | 第23-24页 |
2.2.1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 第23-24页 |
2.2.2 巩固和扩大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 | 第24页 |
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 第24-29页 |
2.3.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 第24-27页 |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与时代化的相互联系 | 第27-29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和发展历程 | 第29-43页 |
3.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29-35页 |
3.1.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 | 第29-32页 |
3.1.2 保持党的执政地位与生机活力的必要 | 第32-33页 |
3.1.3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必要 | 第33-35页 |
3.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可能性 | 第35-37页 |
3.2.1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 第35-36页 |
3.2.2 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和拥护 | 第36页 |
3.2.3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 第36-37页 |
3.3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 第37-43页 |
3.3.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7-38页 |
3.3.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8-39页 |
3.3.3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9-40页 |
3.3.4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0-43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 | 第43-55页 |
4.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 第43-46页 |
4.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规律性 | 第43-44页 |
4.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目的性 | 第44-45页 |
4.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时代性 | 第45页 |
4.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民族性 | 第45-46页 |
4.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 第46-55页 |
4.2.1 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是实现大众化的核心途径 | 第46-47页 |
4.2.2 培养大众化理论及传播工作者是实现大众化的人才途径 | 第47-49页 |
4.2.3 促进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实现大众化的主体要件 | 第49-51页 |
4.2.4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是实现大众化的形式途径 | 第51-53页 |
4.2.5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通俗化是实现大众化的载体途径 | 第53-55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 第55-60页 |
5.1 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的统一 | 第55-57页 |
5.2 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双向互动作用 | 第57-58页 |
5.3 契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层次性和情感性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