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0-11页 |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概述 | 第11-16页 |
(一)公民个人信息及其特色 | 第11-13页 |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构成要件 | 第13-14页 |
1.犯罪主体 | 第13页 |
2.主观方面 | 第13页 |
3.客观行为方面 | 第13-14页 |
4.犯罪客体 | 第14页 |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 第14-16页 |
1.从犯罪发展趋势看,极易衍生下游犯罪 | 第14-15页 |
2.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容易形成灰色产业链 | 第15页 |
3.从人身安全角度来看,容易带来人身危险 | 第15-16页 |
三、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案件的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 第16-22页 |
(一)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犯罪,作案手段隐蔽 | 第16-17页 |
(二)信息泄露数量较大,范围较广 | 第17-18页 |
(三)非法获利数额较高,证据收集难,犯罪成本低 | 第18-19页 |
(四)内部工作人员作案成为犯案源头 | 第19-20页 |
(五)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为诈骗等犯罪提供了便利 | 第20-22页 |
四、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域外的治理和规制比较 | 第22-24页 |
(一)在立法和监管中落实保护原则是有益的国际实践 | 第22-23页 |
(二)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借鉴与启示 | 第23-24页 |
五、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一)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认定问题 | 第24-25页 |
1.信息范围和信息种类界定难 | 第24页 |
2.数量认定难 | 第24-25页 |
3. 罪数形态判断难 | 第25页 |
(二)相关监管存在漏洞多,执法与监管存在较大阻力 | 第25-27页 |
1.相关行业、企业管理不力 | 第25-26页 |
2. 大数据管理体制低效,执法与监管存在较大阻力 | 第26-27页 |
(三)“情节严重”的司法认定问题 | 第27页 |
(四)证据存在收集、审查和认定难题 | 第27-29页 |
六、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适用的对策 | 第29-36页 |
(一)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认定 | 第29-30页 |
1.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范围认定和界定 | 第29页 |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认定 | 第29-30页 |
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罪数形态认定 | 第30页 |
(二)增强防范意识,提升行业监管 | 第30-33页 |
1.加强法制防范,推动个人信息的保护 | 第30-31页 |
2. 加强行业规制和监管,打击违法犯罪源头 | 第31-32页 |
3.加强大数据管理体制建设 | 第32-33页 |
(三)对“情节严重”的理解与把握 | 第33页 |
(四)加强电子证据取证、审查培训,提高打击能力 | 第33-36页 |
1.加强相关的救济保护措施,从源头上保护个人信息 | 第33-34页 |
2. 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 | 第34页 |
3.提升电子证据取证和审查判断能力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