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畜禽源碳青霉烯耐药菌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变异体耐药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缩略词表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4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42页
        1.2.1 抗生素使用及细菌耐药性产生第18-23页
        1.2.2 碳青霉烯类耐药性产生机制第23-24页
        1.2.3 碳青霉烯酶研究进展第24-28页
        1.2.4 金属β-内酰胺酶NDM及VIM研究进展第28-42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42-44页
        1.3.1 畜禽源产碳青霉烯酶耐药菌流行现状分析第42页
        1.3.2 新型MBLs变异体进化方式及对耐药能力影响的研究第42页
        1.3.3 新型MBLs变异体的酶活性研究第42-43页
        1.3.4 新型MBLs变异体替换位点作用研究第43-44页
第二章 碳青霉烯类低敏感菌株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第44-66页
    2.1 引言第4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4-54页
        2.2.1 材料第44-46页
        2.2.2 方法第46-5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4-63页
        2.3.1 碳青霉烯类低敏感菌株分离和鉴定结果第54-55页
        2.3.2 金属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筛查和分类结果第55-57页
        2.3.3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果第57-61页
        2.3.4 鸡源bla_(NDM)阳性菌多重耐药基因的分析第61-63页
    2.4 讨论第63-65页
        2.4.1 我国bla_(NDM)阳性菌流行特点第63-64页
        2.4.2 我国bla_(NDM)基因流行亚型特点第64-65页
    2.5 小结第65-66页
第三章 大肠杆菌中NDM-17和NDM-20的发现和进化特征的研究第66-126页
    3.1 引言第66-6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7-89页
        3.2.1 材料第67-68页
        3.2.2 方法第68-8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89-122页
        3.3.1 NDM-17和NDM-20序列特点第89-94页
        3.3.2 NDM-17和NDM-20编码基因定位分析第94-96页
        3.3.3 NDM-17和NDM-20编码基因遗传环境及质粒特征第96-98页
        3.3.4 NDM-17和NDM-20编码基因功能性特点第98-104页
        3.3.5 NDM-17和NDM-20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结果第104-105页
        3.3.6 NDM-17和NDM-20融合蛋白表达结果第105-107页
        3.3.7 NDM-17和NDM-20融合蛋白纯化结果第107-108页
        3.3.8 NDM-17和NDM-20活性验证和浓度测定分析第108-109页
        3.3.9 NDM-17和NDM-20酶动力学参数第109-113页
        3.3.10 NDM-17和NDM-20替换位点作用分析第113-117页
        3.3.11 NDM-17和NDM-20蛋白结构分析第117-120页
        3.3.12 NDM-17和NDM-20携带菌株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第120-122页
    3.4 讨论第122-124页
        3.4.1 材料与方法的优化和应用第122页
        3.4.2 基因功能研究与酶动力学结果不一致分析第122-123页
        3.4.3 NDM-17和NDM-20替换位点对生物活性影响分析第123-124页
        3.4.4 NDM-1变异体进化分析第124页
    3.5 小结第124-126页
第四章 恶臭假单胞菌中VIM-48的发现和进化特征的研究第126-151页
    4.1 引言第12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26-131页
        4.2.1 材料第126-127页
        4.2.2 方法第127-13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31-146页
        4.3.1 VIM-48序列特点第131-132页
        4.3.2 VIM-48进化分析第132-133页
        4.3.3 VIM-48编码基因遗传环境分析第133页
        4.3.4 VIM-48编码基因功能性分析第133-136页
        4.3.5 VIM-48融合蛋白表达质粒构建结果第136-137页
        4.3.6 VIM-48融合蛋白表达分析第137页
        4.3.7 VIM-48融合蛋白纯化结果第137-138页
        4.3.8 VIM-48酶动力学参数分析第138-140页
        4.3.9 VIM-48稳定性分析第140-142页
        4.3.10 VIM-48结构分析第142-146页
    4.4 讨论第146-150页
        4.4.1 VIM-48编码基因形成机理分析第146-148页
        4.4.2 VIM-48结构与功能分析第148-149页
        4.4.3 VIM-48发现的意义第149页
        4.4.4 VIM-48发现对抑制剂研发的启示第149-150页
    4.5 小结第150-151页
第五章 结论第151-153页
创新点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71页
致谢第171-173页
作者简历第173-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4蛋白抑制GILZ泛素化分子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