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旱稻及其突变体抗旱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遗传聚合效应初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词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1 粮食安全第11页
    1.2 水稻第11页
    1.3 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11-12页
    1.4 稻作抗旱定义第12-13页
    1.5 水稻干旱胁迫下形态学和产量响应第13-14页
    1.6 水稻干旱胁迫下生理学响应第14-15页
        1.6.1 光合作用性能第14页
        1.6.2 水分关系第14-15页
    1.7 抗旱机理研究进展第15-17页
        1.7.1 物候学与抗旱性第15页
        1.7.2 根系统与抗旱性第15页
        1.7.3 氧化防御系统与抗旱性第15-16页
        1.7.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抗旱性第16页
        1.7.5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第16页
        1.7.6 硅与抗旱性第16-17页
    1.8 抗旱性评价第17-21页
        1.8.1 抗旱性评价方法第17-18页
        1.8.2 抗旱性评价指标第18-21页
        1.8.3 抗旱性分析方法第21页
    1.9 抗旱育种第21-24页
        1.9.1 传统抗旱育种第22-24页
        1.9.2 抗旱分子育种第24页
    1.10 杂种优势第24-26页
        1.10.1 杂种优势度量第24-25页
        1.10.2 作物杂种优势基础第25页
        1.10.3 杂种优势利用第25-26页
    1.11 作物数量遗传学研究进展第26-29页
        1.11.1 遗传交配设计第26页
        1.11.2 遗传率第26-27页
        1.11.3 配合力第27页
        1.11.4 混合线性(mixed linear model)模型第27页
        1.11.5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第27-29页
    1.12 本研究简介第29-31页
        1.12.1 研究目标第29-30页
        1.12.2 研究内容第30页
        1.12.3 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旱稻抗、敏旱突变体抗旱性综合评价第31-4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2.1.1 参试材料第31-32页
        2.1.2 方法第32-33页
    2.2 结果分析第33-44页
        2.2.1 干旱胁迫程度及效应第33-34页
        2.2.2 突变体农艺性状分析第34-36页
        2.2.3 突变体光合作用、叶片水势生理分析第36-43页
        2.2.4 农艺、生理性状相关分析第43页
        2.2.5 育种应用意义第43-44页
    2.3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旱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第45-9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5-49页
        3.1.1 旱稻与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恢复系初步杂交测配第45-47页
        3.1.2 旱稻与两系不育系重点杂交测配第47-48页
        3.1.3 数据分析第48-4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9-89页
        3.2.1 旱稻与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恢复系初步杂交测配第49-67页
        3.2.2 旱稻与两系不育系重点杂交测配第67-89页
    3.3 小结第89-90页
第四章 idr1-1杂种抗旱优势生理机理初探第90-11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90-91页
        4.1.1 参试材料第90页
        4.1.2 研究方法第90-9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91-114页
        4.2.1 农艺性状分析第91-95页
        4.2.2 生理指标分析第95-113页
        4.2.3 生理相关性分析第113-114页
    4.3 小结第114-115页
第五章 idr1-1杂交组合群体早代性状遗传第115-12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15-116页
        5.1.1 六世代遗传分析群体构建与性状调查第115页
        5.1.2 四世代遗传分析群体构建与性状调查第115页
        5.1.3 数据分析第115-11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16-125页
        5.2.1 idr1-1与H14S杂交后代育性(结实率)遗传研究第116-119页
        5.2.2 idr1-1 与H14S杂交后代其他性状遗传研究第119-122页
        5.2.3 idr1-1与天丰B组合四世代株高和分蘖性状遗传分析第122-124页
        5.2.4 idr1-1与93-11组合四世代性状联合遗传分析第124-125页
    5.3 小结第125-126页
第六章 改良株系配置杂种的抗旱性和产量优势评价第126-13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26-128页
        6.1.1 材料第126-127页
        6.1.2 方法第127-12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28-135页
        6.2.1 抗旱性分析(北京)第128-130页
        6.2.2 丰产性分析(安徽)第130-133页
        6.2.3 综合分析第133-135页
    6.3 小结第135-136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36-144页
    7.1 抗旱性第136-138页
        7.1.1 突变体与抗旱性第136页
        7.1.2 形态学与抗旱性第136-137页
        7.1.3 光合、叶片水势生理与抗旱性第137-138页
    7.2 配合力第138-140页
        7.2.1 亲本GCA和亲本间SCA之间的关系第138页
        7.2.2 亲本的选择第138-139页
        7.2.3 亲本GCA和SCA的比例分配第139页
        7.2.4 亲本父母本间的GCA比例分配第139-140页
    7.3 杂种优势与抗旱性第140-143页
        7.3.1 旱稻杂种优势利用第140页
        7.3.2 旱稻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第140-141页
        7.3.3 idr1-1杂种优势的利用第141页
        7.3.4 idr1-1杂种株高和抽穗期性状遗传第141-142页
        7.3.5 idr1-1杂种抗旱生理机制第142-143页
    7.4 试验方法的改良与预期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附录第156-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圆形喷灌机条件下苜蓿水氮高效管理及灌溉决策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棉花功能结构模型建立与新疆棉花产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