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体系化的梳理与总结 | 第9页 |
(二)突破思想的局限,促进中西文化对话 | 第9页 |
(三)探寻中国诗歌的互文性,完善诗学系统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外互文性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二)国内互文性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三)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 | 第15-20页 |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的渊源 | 第15-18页 |
一、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启示 | 第15-16页 |
二、T·S·艾略特关于经典影响力与创作的非个性化理论 | 第16页 |
三、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 第16-17页 |
四、克里斯蒂娃互文性概念 | 第17-18页 |
五、互文性理论的发展 | 第18页 |
第二节 互文性概念分析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国人的关联性思维与诗学经验的互文性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关联性思维的特征 | 第20-22页 |
一、线性的逻辑思维与空间的关联性思维比较 | 第20-21页 |
二、对事物普遍关联性的确认 | 第21页 |
三、联想空间中事物的相似性与相异性扩展方式 | 第21-22页 |
四、中国语言中的“词”与“物”的关联 | 第22页 |
第二节 关联性经验与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互文性 | 第22-26页 |
一、古代蒙学中的“对对子”与对应性思维模式的形成 | 第22-23页 |
二、“对仗模式”与诗歌文本的类同化倾向 | 第23-24页 |
三、诗歌意象传统的固化与诗歌表达中的因袭 | 第24页 |
四、“词语”的格律化嵌入与文本的互文性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验系统与互文性 | 第26-50页 |
第一节 古代诗人的日常性经验与类同化表达 | 第26-33页 |
一、酬和与赠答 | 第26-27页 |
二、留别与送行 | 第27-28页 |
三、悲悼与郊祀 | 第28-30页 |
四、行迈与居处 | 第30-31页 |
五、季节与花木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诗词中的意象系统与文本的互文性表征 | 第33-50页 |
一、历代“桃源诗”的意象分析 | 第34-37页 |
二、悼亡诗(词)情感表达形式 | 第37-41页 |
三、季节咏叹中的时间体验 | 第41-45页 |
四、菊兰竹梅意象的生命隐喻 | 第45-50页 |
第四章 用典”与隐喻传统 | 第50-58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入诗的变与不变 | 第50-55页 |
一、同义用典的互文性 | 第50-52页 |
二、转义用典的互文性 | 第52-53页 |
三、反义用典的互文性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咏史”诗的隐喻 | 第55-58页 |
一、政治兴衰隐喻 | 第55-56页 |
二、个人情志隐喻 | 第56页 |
三、历史事件再评述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