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生态承载力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生态承载力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3.1 生态承载力 | 第15-16页 |
1.3.2 城市群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4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1.2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0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2页 |
2.2.1 人口与交通 | 第20-21页 |
2.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2.3 生态环境概况 | 第22-24页 |
2.3.1 基本生态状况 | 第22-23页 |
2.3.2 环境质量状况 | 第23-24页 |
3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32页 |
3.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9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3.1.2 指标的获取 | 第24-25页 |
3.1.3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3.1.4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9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9-32页 |
3.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29页 |
3.2.2 权重的计算 | 第29-32页 |
4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 | 第32-60页 |
4.1 建立评价模型 | 第32-33页 |
4.2 生态承载力分级评价基准的确定 | 第33-34页 |
4.2.1 分级评价的意义 | 第33页 |
4.2.2 分级评价基准的确定 | 第33-34页 |
4.3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弹性力时空差异分析 | 第34-41页 |
4.3.1 时间序列分析 | 第34-37页 |
4.3.2 空间差异分析 | 第37-41页 |
4.4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支撑力时空差异分析 | 第41-47页 |
4.4.1 时间序列分析 | 第41-44页 |
4.4.2 空间差异分析 | 第44-47页 |
4.5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压力时空差异分析 | 第47-53页 |
4.5.1 时间序列分析 | 第47-50页 |
4.5.2 空间差异分析 | 第50-53页 |
4.6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 | 第53-59页 |
4.6.1 时间序列分析 | 第53-56页 |
4.6.2 空间差异分析 | 第56-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 第60-64页 |
5.1 基于生态弹性力的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对策 | 第60-61页 |
5.2 基于生态支撑力的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对策 | 第61-62页 |
5.3 基于生态压力的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 第62-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6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