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33页 |
1.1 日地空间环境 | 第15-17页 |
1.1.1 太阳活动的相关组成 | 第15页 |
1.1.2 行星际磁场 | 第15-17页 |
1.1.3 太阳风 | 第17页 |
1.2 太阳高能粒子及其源 | 第17-20页 |
1.2.1 太阳高能粒子 | 第17-18页 |
1.2.2 太阳高能粒子的源 | 第18-20页 |
1.3 太阳高能粒子与耀斑 | 第20-21页 |
1.3.1 太阳耀斑的表现 | 第20页 |
1.3.2 太阳高能粒子与耀斑的关系 | 第20-21页 |
1.4 太阳高能粒子与日冕物质抛射 | 第21-23页 |
1.4.1 日冕物质抛射的行星际特性 | 第21-22页 |
1.4.2 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耀斑的关系 | 第22-23页 |
1.4.3 太阳高能粒子与日冕物质抛射的关系 | 第23页 |
1.5 太阳高能粒子与激波 | 第23-25页 |
1.5.1 行星际激波的成因 | 第23-24页 |
1.5.2 激波对太阳高能粒子加速的机制 | 第24页 |
1.5.3 太阳高能粒子与激波的关系 | 第24-25页 |
1.6 太阳高能粒子的传播 | 第25-27页 |
1.6.1 太阳高能粒子的扩散 | 第26-27页 |
1.6.2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衰减 | 第27页 |
1.7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多卫星联合观测 | 第27-31页 |
1.7.1 深空探测卫星简介 | 第27-29页 |
1.7.2 多卫星联合观测研究 | 第29-30页 |
1.7.3 SEP的单个事件和对大量事件的统计研究 | 第30-31页 |
1.8 研究目标及全文概述 | 第31-33页 |
第2章 太阳高能粒子传播模型 | 第33-37页 |
2.1 三维聚焦传播模型 | 第33-35页 |
2.2 传播方程的求解 | 第35-36页 |
2.3 质子和电子在模型上的区别 | 第36页 |
2.4 模型应用研究 | 第36-37页 |
第3章 多卫星观测下的2012年7月23日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55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观测数据和分析方法 | 第38-47页 |
3.3 数值模拟结果及观测对比 | 第47-52页 |
3.4 讨论 | 第52-55页 |
第4章 太阳高能粒子通量半峰值持续时间与日冕物质抛射相关性研究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56-61页 |
4.2.1 参数选择 | 第56-58页 |
4.2.2 数值模拟计算输出 | 第58-61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对比 | 第61-65页 |
4.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5章 与日冕物质抛射相关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初始时刻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7-77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8-75页 |
5.2.1 数值模拟方法确定SEP初始时刻 | 第69-72页 |
5.2.2 观测背景方法确定SEP初始时刻 | 第72-75页 |
5.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6章 统计观测模拟对比方法研究太阳高能粒子峰值强度与相应日冕物质抛射相关性 | 第77-83页 |
6.1 引言 | 第77-78页 |
6.2 模型及数值模拟 | 第78-79页 |
6.3 观测数据分析 | 第79-80页 |
6.4 对比研究 | 第80-82页 |
6.5 讨论 | 第82-83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7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85页 |
7.1.1 多卫星观测下的2012年7月23日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数值模拟研究 | 第83-84页 |
7.1.2 太阳高能粒子通量半峰值持续时间与CME相关性研究 | 第84-85页 |
7.1.3 日冕物质抛射相关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初始时间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85页 |
7.1.4 统计观测模拟对比方法研究SEP峰值强度与相应CME相关性 | 第85页 |
7.2 展望 | 第85-87页 |
7.2.1 SEP投掷角损失锥数值模拟研究 | 第85-86页 |
7.2.2 太阳高能电子传播模型研究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