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9页 |
二、理论及实践价值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4页 |
第二章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及我国实践 | 第14-23页 |
第一节 理论研究基础 | 第14-16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三、公共物品理论 | 第16页 |
第二节 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相关概念及特征 | 第16-19页 |
一、公共文化服务概念及特征 | 第16-17页 |
二、地方政府公共文化职能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一、公共文化服务传统供给模式及弊端 | 第19-20页 |
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现实意义 | 第20-22页 |
第四节 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 | 第22-23页 |
一、宁波市“天然舞台”文化惠民工程 | 第22页 |
二、江苏无锡新区“两馆”服务外包 | 第22-23页 |
三、深圳宝安区“文化钟点工”项目 | 第23页 |
第三章 舟山市“淘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及成效 | 第23-30页 |
第一节 舟山市“淘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体情况 | 第23-27页 |
一、“淘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施背景及现状 | 第23-25页 |
二、“淘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运作机制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淘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运行成效及经验 | 第27-30页 |
一、明确政府的职责和界限,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最大化 | 第27页 |
二、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表达瓶颈,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 第27-28页 |
三、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第28页 |
四、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来源,扶持文化社会力量发展 | 第28-29页 |
五、充分利用闲置文化场馆,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 | 第29页 |
六、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可复制、可推广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舟山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第一节 购买方问题 | 第30-31页 |
一、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 | 第30页 |
二、资金保障不到位 | 第30页 |
三、量化规范的财政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 第30-31页 |
四、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 第31页 |
第二节 承接方问题 | 第31-33页 |
一、社会组织组织力量薄弱 | 第31-32页 |
二、社会组织承接能力不足 | 第32页 |
三、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可度低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市场化问题 | 第33-34页 |
一、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第33-34页 |
二、运行体系不健全 | 第34页 |
第四节 公民参与度问题 | 第34-35页 |
一、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渠道匮乏 | 第34页 |
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薄弱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建议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第35-38页 |
一、转变观念,建立融洽的政社关系 | 第35-36页 |
二、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 第36-37页 |
三、建立严格的评估监督体系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培育公共文化服务的承接主体 | 第38-40页 |
一、培育多种类型市场承接主体 | 第38页 |
二、拓宽社会组织的融资渠道 | 第38-39页 |
三、加强引导,提高社会认知度和信任感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健全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 | 第40-41页 |
一、提升公民意识,培育优秀公民 | 第40页 |
二、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