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s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1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2 观察指标 | 第10-11页 |
2.1 临床基线资料 | 第10页 |
2.2 衰弱 | 第10页 |
2.3 无创指标(体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第10页 |
2.4 生化指标 | 第10-11页 |
3 研究终点 | 第11页 |
4 统计学分析 | 第11-12页 |
研究结果 | 第12-28页 |
1 临床基线资料 | 第12-13页 |
2 衰弱 | 第13-15页 |
3 体表心电图指标(QRS波宽度、QTc间期) | 第15-18页 |
3.1 QRS波宽度预测SCD发生的效能 | 第15页 |
3.2 QTc间期预测SCD发生的效能 | 第15-18页 |
4 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质量指数) | 第18-21页 |
4.1 左室射血分数预测SCD发生的效能 | 第18页 |
4.2 左室质量指数预测SCD发生的效能 | 第18-21页 |
5 生化指标(LDL、HDL、ALB、HB、K+、eGFR、TnI、BNP) | 第21-27页 |
5.1 两组患者之间各生化指标比较及预测SCD发生的效能 | 第21-26页 |
5.2 联合各项生化指标预测SCD发生的效能 | 第26-27页 |
6 联合各项有价值指标预测SCD发生的效能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综述 | 第39-5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