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综述一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 | 第12页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 第12-16页 |
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 第16-20页 |
4. 小结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综述二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25-31页 |
1.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 第25-26页 |
2. 不同亚型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 | 第26-27页 |
3. 小结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综述三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1. 电针镇痛的原理研究 | 第31-32页 |
2. 电针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的应用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第35-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2. 动物模型制作 | 第36-37页 |
3. 电针治疗 | 第37页 |
4. 行为学测量指标 | 第37-38页 |
5. 取材 | 第38-39页 |
6. Western Blot | 第39-42页 |
7. 统计方法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9页 |
1. 造模结果的评价 | 第43页 |
2. 关于机械痛阈值的评价 | 第43-44页 |
3. 关于大鼠热刺激抬脚潜伏期的评价 | 第44-45页 |
4. Western Blot结果评价 | 第45-49页 |
讨论 | 第49-54页 |
1.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选择 | 第49-50页 |
2. 各组大鼠机械痛阈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50-51页 |
3. 各组大鼠之间热痛阈值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51-52页 |
4. 各组大鼠DRG中Nav1.8的变化趋势 | 第52-53页 |
5. 电针与假电针的区别 | 第53页 |
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