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1章 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基本问题 | 第15-32页 |
1.1 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之概念辨析 | 第15-21页 |
1.1.1 治安违法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1.2 犯罪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1.3 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辨析 | 第19-21页 |
1.2 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之范围考察 | 第21-25页 |
1.2.1 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的法律规制范围 | 第21-22页 |
1.2.2 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之行为类型的重合和差异 | 第22-23页 |
1.2.3 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定量划分 | 第23-25页 |
1.3 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之制裁模式比较 | 第25-32页 |
1.3.1 域外对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制裁模式 | 第25-28页 |
1.3.2 我国对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制裁模式 | 第28-29页 |
1.3.3 中外制裁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第2章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 | 第32-47页 |
2.1 我国治安违法行为的犯罪化趋势 | 第32-36页 |
2.1.1 劳教废止推动治安违法行为的犯罪化 | 第32-34页 |
2.1.2 刑法修正对治安违法行为的犯罪化 | 第34-36页 |
2.2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之进路特征 | 第36-41页 |
2.2.1 理念特征:制裁早期化与刑法预防性 | 第37-38页 |
2.2.2 立法特征:增设新罪与扩充旧罪 | 第38-39页 |
2.2.3 进度特征:适度性与有限性 | 第39-41页 |
2.3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引发的争议 | 第41-47页 |
2.3.1 肯定论 | 第41-43页 |
2.3.2 反对论 | 第43-45页 |
2.3.3 争议焦点与理论迷局 | 第45-47页 |
第3章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之正当根据及可能产生的问题 | 第47-65页 |
3.1 争议之取舍: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的合理性 | 第47-55页 |
3.1.1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有利于强化法益保护 | 第47-49页 |
3.1.2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有利于严密刑事法网 | 第49-51页 |
3.1.3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有利于提高人权保障水平 | 第51-53页 |
3.1.4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有利于法治社会的规则建构 | 第53-54页 |
3.1.5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有利于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54-55页 |
3.2 疑惑之澄清:刑法谦抑主义的当代解读与理性坚守 | 第55-61页 |
3.2.1 刑法谦抑主义的基本立场及其合理之处 | 第56-57页 |
3.2.2 刑法谦抑主义不排斥适度的犯罪化 | 第57-60页 |
3.2.3 我国对治安违法行为的犯罪化不违反刑法谦抑主义 | 第60-61页 |
3.3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可能产生的问题 | 第61-65页 |
3.3.1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会造成“犯罪标签效应”扩大化 | 第62页 |
3.3.2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会加重司法负担 | 第62-63页 |
3.3.3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可能影响行刑效果 | 第63-65页 |
第4章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的路径选择与制度配套 | 第65-81页 |
4.1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的路径选择 | 第65-68页 |
4.1.1 终极目标:以人身自由罚为标准的分流处理 | 第65-66页 |
4.1.2 推进方式:渐进式的实现路径 | 第66-68页 |
4.2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的实体制度配套 | 第68-74页 |
4.2.1 对犯罪进行轻重分层 | 第68-70页 |
4.2.2 实现轻罪制裁方法的轻缓化 | 第70-72页 |
4.2.3 建立轻罪前科消灭制度 | 第72-74页 |
4.3 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的程序制度配套 | 第74-81页 |
4.3.1 完善轻罪不起诉制度 | 第74-75页 |
4.3.2 建立轻罪暂缓起诉制度 | 第75-76页 |
4.3.3 规范轻罪速裁程序 | 第76-78页 |
4.3.4 引入轻罪“处罚令”程序 | 第78-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