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一、选题和研究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 第7-8页 |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 | 第8页 |
四、核心研究问题与技术路线 | 第8-9页 |
五、主要工作量 | 第9-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区域地层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区域构造 | 第13-17页 |
一、大地构造背景 | 第13-15页 |
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 第15-16页 |
三、东南隆起区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 第17-21页 |
一、烃源岩条件 | 第17-18页 |
二、储集条件 | 第18-19页 |
三、生储盖组合 | 第19页 |
四、油气性质及分布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层序地层研究 | 第21-53页 |
第一节 层序地层划分 | 第21-24页 |
一、层序地层学的概念 | 第21页 |
二、营城组小层对比 | 第21-23页 |
三、层序界面与最大湖泛面 | 第23-24页 |
四、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 | 第24页 |
第二节 层序地层格架 | 第24-53页 |
一、层序的精细描述与内部构成 | 第24-41页 |
二、层序地层格架 | 第41-53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类型与展布 | 第53-77页 |
第一节 岩心和测井微相类型与识别 | 第53-71页 |
一、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定义 | 第53-54页 |
二、钻井沉积微相类型 | 第54-65页 |
三、测井-沉积微相类型 | 第65-71页 |
第二节 地震相类型与识别 | 第71-75页 |
一、等时界面地震反射波振幅相类型(地震振幅切片) | 第71页 |
二、地震相类型描述、刻画与沉积相解释 | 第71-75页 |
第三节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 第75-77页 |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 | 第77-112页 |
第一节 沉积体系的概念与分析方法 | 第77-79页 |
一、沉积体系概念 | 第77-78页 |
二、沉积体系分析方法 | 第78-79页 |
第二节 营城组沉积物的岩石类型分区特征分析 | 第79-89页 |
一、岩石类型与丰度 | 第79-84页 |
二、岩石类型分区 | 第84-86页 |
三、砂岩的粒度分布 | 第86-89页 |
第三节 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 | 第89-101页 |
第四节 主力油层的沉积微相与沉积体系 | 第101-112页 |
第五章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 第112-125页 |
结论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图版 | 第128-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中文摘要 | 第144-146页 |
ABSTRACT | 第146-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