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冠心病流行病学现状 | 第14页 |
1.1.2 心脏康复的提出与优势 | 第14-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内外心脏康复实施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应用现代手段的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冠心病患者双心健康问题现状 | 第18页 |
1.2.4 双心健康的评价指标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第21-31页 |
2.1 研究类型 | 第21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21页 |
2.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第21页 |
2.3 干预方案 | 第21-26页 |
2.3.1 对照组 | 第21-22页 |
2.3.2 实验组 | 第22-26页 |
2.4 研究指标及工具 | 第26-28页 |
2.4.1 一般资料问卷 | 第26页 |
2.4.2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 | 第26-27页 |
2.4.3 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hina questionnaire of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QQC) | 第27页 |
2.4.4 服药依从性量表(the8-item 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 MMAS-8) | 第27-28页 |
2.5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 第28页 |
2.6 质量控制 | 第28-29页 |
2.7 伦理原则 | 第29-30页 |
2.8 研究流程 | 第30-31页 |
第3章 结果 | 第31-35页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第31-32页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躯体化症状自评得分之间的比较 | 第32-33页 |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得分的比较 | 第33-34页 |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比较 | 第34页 |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血糖、血脂比较 | 第34-3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5-41页 |
4.1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效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状况 | 第35-36页 |
4.1.1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躯体化症状 | 第35-36页 |
4.1.2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负性情绪 | 第36页 |
4.2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效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第36-38页 |
4.2.1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体力状况 | 第37页 |
4.2.2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 第37页 |
4.2.3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一般生活状况 | 第37-38页 |
4.2.4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 | 第38页 |
4.2.5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对患者的医疗状况及工作状况效果不明显 | 第38页 |
4.3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第38-39页 |
4.4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对冠心病危险因素指标的影响 | 第39-40页 |
4.5 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优劣评价 | 第40-41页 |
4.5.1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的优势 | 第40页 |
4.5.2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的局限 | 第40-4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1-4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41页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综述 | 第4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