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1.1 博弈与公平的研究概述 | 第14-18页 |
1.1.1 公平的研究范式 | 第14-16页 |
1.1.2 博弈实验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1.3 与公平分配行为相关的理论模型 | 第17-18页 |
1.2 社会比较的研究概述 | 第18-22页 |
1.2.1 社会比较的概念 | 第18-19页 |
1.2.2 社会比较的类型 | 第19页 |
1.2.3 社会比较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1.2.4 社会比较的效应 | 第21-22页 |
1.3 心理理论的研究概述 | 第22-25页 |
1.3.1 心理理论(TOM:theory of mind)的概念 | 第22页 |
1.3.2 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 第22-24页 |
1.3.3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 第24-25页 |
1.4 社会比较、心理理论与博弈的关系 | 第25-29页 |
1.4.1 社会比较与博弈 | 第25-26页 |
1.4.2 心理理论与博弈 | 第26-27页 |
1.4.3 心理理论对社会比较和公平分配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27-29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 | 第29-32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30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30-31页 |
2.4.2 实践意义 | 第31页 |
2.5 研究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3.1 心理理论测量实验 | 第32-34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3.2 社会比较情境的创设 | 第34-35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3.3 最后通牒博弈分配游戏 | 第35-36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4.1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征 | 第36-38页 |
4.1.1 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征 | 第36-37页 |
4.1.2 心理理论发展的性别特征 | 第37-38页 |
4.2 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 | 第38-40页 |
4.2.1 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年龄特征 | 第38-39页 |
4.2.2 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性别特征 | 第39-40页 |
4.3 社会比较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1 不同的社会比较下儿童的分布情况 | 第40页 |
4.3.2 社会比较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 社会比较、心理理论与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相关关系 | 第41-42页 |
4.5 心理理论的调节作用 | 第42-46页 |
4.5.1 心理理论在最大分配值上的调节作用 | 第43-45页 |
4.5.2 心理理论在最小拒绝值上的调节作用 | 第45-46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6-54页 |
5.1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与讨论 | 第46-47页 |
5.2 儿童在UG任务中公平分配行为的讨论 | 第47-49页 |
5.2.1 公平分配行为中变量的选择 | 第47-48页 |
5.2.2 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年龄特征 | 第48-49页 |
5.3 社会比较对UG任务中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1 上行比较对最大分配值的影响 | 第49页 |
5.3.2 下行比较对最小接受值的影响 | 第49-50页 |
5.4 心理理论、社会比较与公平分配行为的相关关系 | 第50-51页 |
5.4.1 心理理论与公平分配行为的相关关系 | 第50-51页 |
5.4.2 社会比较与公平分配行为的相关关系 | 第51页 |
5.5 心理理论的调节作用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A:心理理论的错误信念任务 | 第60-63页 |
附录B:最后通牒博弈游戏 | 第63-65页 |
附录C:实验结果记录表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