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肿瘤转移与循环肿瘤细胞团 | 第12-13页 |
1.2 循环肿瘤细胞团的发现历史 | 第13页 |
1.3 循环肿瘤细胞团生理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循环肿瘤细胞团的临床研究与预后价值 | 第13-14页 |
1.3.2 循环肿瘤细胞团的生物学意义与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 第14-17页 |
1.4 循环肿瘤细胞团捕获鉴定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4.1 基于抗体的循环肿瘤细胞团捕获方法 | 第17-19页 |
1.4.2 基于循环肿瘤细胞团物理特性的捕获方法 | 第19-22页 |
1.4.3 循环肿瘤细胞团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1.5 单细胞获取方法 | 第23-25页 |
1.6 循环肿瘤细胞的解聚方法 | 第25页 |
1.7 单细胞RNA测序方法 | 第25-29页 |
1.7.1 Tang's method | 第27页 |
1.7.2 Smart-seq和Smart-seq2 | 第27-28页 |
1.7.3 Cel-seq和STRT-seq | 第28页 |
1.7.4 高通量的单细胞建库方法 | 第28-29页 |
1.7.5 Beads-seq | 第29页 |
1.8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3页 |
1.8.1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8.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循环肿瘤细胞团模型建立 | 第33-43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2.1 试剂 | 第34页 |
2.2.2 仪器 | 第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2.3.1 细胞的培养与消化 | 第34-35页 |
2.3.2 CTM体外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2.3.3 CTM体内模型构建 | 第36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2.4.1 CTM体外模型构建与评价 | 第36-41页 |
2.4.2 CTM体内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无损的循环肿瘤细胞团前处理方法建立 | 第43-62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3.2.1 试剂 | 第44-45页 |
3.2.2 仪器 | 第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52页 |
3.3.1 标准mRNA的制备 | 第45-46页 |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模板的制备 | 第46页 |
3.3.3 CTM单细胞分离 | 第46-47页 |
3.3.4 CTM的捕获 | 第47-51页 |
3.3.5 单细胞mRNA逆转录定量 | 第51-52页 |
3.3.6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3.4.1 单细胞反转录效率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52-53页 |
3.4.2 CTM单细胞解聚试剂比较 | 第53-55页 |
3.4.3 CTM捕获试剂盒回收率比较 | 第55-58页 |
3.4.4 CTM捕获试剂盒与下游分析兼容性考察 | 第58-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带分子标签的单细胞转录组固相建库方法建立 | 第62-81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4.2.1 试剂 | 第63页 |
4.2.2 仪器 | 第63-6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4.3.1 细胞的培养与消化 | 第64页 |
4.3.2 毛细管电泳 | 第64-65页 |
4.3.3 UMI引物设计 | 第65页 |
4.3.4 固相磁珠的修饰 | 第65-66页 |
4.3.5 单细胞mRNA的cDNA文库制备 | 第66-67页 |
4.3.6 看家基因的定量 | 第67-68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4.4.1 Beads-UMI-seq法文库质检方法建立 | 第68-71页 |
4.4.2 UMI引物设计 | 第71-73页 |
4.4.3 Beads-UMI-seq建库方法PCR扩增产物量低原因的考察 | 第73-75页 |
4.4.4 Beads-UMI-seq建库方法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75-76页 |
4.4.5 Beads-UMI-seq建库方法条件重复性考察 | 第76页 |
4.4.6 Beads-UMI-seq建库方法单细胞验证 | 第76-77页 |
4.4.7 CTM转录组分析方法流程确定与方法验证 | 第77-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1-83页 |
5.1 论文的主要结果和创新点 | 第81-82页 |
5.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