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概述 | 第16-30页 |
2.1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1.1 协商民主 | 第16页 |
2.1.2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 | 第16页 |
2.2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2.1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 第17-18页 |
2.2.2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 第18-19页 |
2.2.3 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理论 | 第19-20页 |
2.2.4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 第20-21页 |
2.3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发展进程 | 第21-29页 |
2.3.1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产生 | 第21-22页 |
2.3.2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 | 第22页 |
2.3.3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成熟 | 第22-24页 |
2.3.4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发展 | 第24-26页 |
2.3.5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曲折发展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0-42页 |
3.1 关于协商民主的地位与作用 | 第30-33页 |
3.1.1 毛泽东对人民民主的重视 | 第30-31页 |
3.1.2 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 第31-32页 |
3.1.3 协商民主是权力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2页 |
3.1.4 协商民主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2-33页 |
3.2 毛泽东的党际协商民主思想 | 第33-37页 |
3.2.1 党际协商民主以共同政治需要为前提条件 | 第33-35页 |
3.2.2 党际协商民主以平等的态度和民主的作风为协商风格 | 第35-36页 |
3.2.3 党际协商民主以严格的权力监督为协商动力 | 第36-37页 |
3.2.4 党际协商民主以独立自主为协商原则 | 第37页 |
3.3 毛泽东的党群协商民主思想 | 第37-39页 |
3.3.1 党群协商民主要求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 | 第38页 |
3.3.2 党群协商民主要求实行民主决策 | 第38-39页 |
3.3.3 党群协商民主要求党员干部端正工作作风 | 第39页 |
3.4 毛泽东的党内协商民主思想 | 第39-41页 |
3.4.1 党内协商民主要有团结统一的组织基础 | 第39-40页 |
3.4.2 党内协商民主要求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 | 第40页 |
3.4.3 党内协商民主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的作风 | 第40页 |
3.4.4 党内协商民主需要实施民主集中制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价值贡献 | 第42-47页 |
4.1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贡献 | 第42-43页 |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 第42-43页 |
4.1.2 为创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第43页 |
4.2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43-44页 |
4.2.1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第43-44页 |
4.2.2 推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44页 |
4.3 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4-46页 |
4.3.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确定了价值目标 | 第44-45页 |
4.3.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架构 | 第45页 |
4.3.3 促进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良性互动模式的发展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