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条带状铁矿的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 第12-22页 |
| 1.1 条带状铁建造(BIF)的类型和分布 | 第12-13页 |
| 1.2 条带状铁建造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条带状铁建造与前寒武纪大气和海洋环境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1.4 FE-SI-O-S同位素技术在BIF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1.6 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我国条带状铁矿的主要类型和时空分布 | 第22-25页 |
| 2.1 我国条带状铁矿的主要类型 | 第22-23页 |
| 2.2 我国条带状铁矿的时空分布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典型条带状铁矿的地质特征 | 第25-41页 |
| 3.1 ALGOMA型—辽宁弓长岭铁矿 | 第25-29页 |
| 3.2 SUPERIOR型—安徽霍邱铁矿 | 第29-34页 |
| 3.3 SUPERIOR型—山西袁家村铁矿 | 第34-38页 |
| 3.4 RAPITAN型—江西新余铁矿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第41-51页 |
| 4.1 FE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41-48页 |
| 4.2 SI、O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 4.3 多S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49页 |
| 4.4 锆石U-PB定年方法 | 第49-50页 |
| 4.5 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50页 |
| 4.6 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我国条带状铁矿的成矿时代 | 第51-55页 |
| 5.1 样品特征 | 第51页 |
| 5.2 霍邱铁矿碎屑锆石U-PB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 5.3 霍邱铁矿形成时代 | 第52-54页 |
| 5.4 我国华北克拉通BIF的形成时代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条带状铁矿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 第55-67页 |
| 6.1 不同类型条带状铁矿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比较 | 第55-58页 |
| 6.2 不同类型条带状铁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比较 | 第58-60页 |
| 6.3 不同类型条带状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 第60-66页 |
| 6.4 不同类型条带状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地球早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指示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条带状铁矿的SI,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第67-74页 |
| 7.1 不同类型条带状铁矿SI,O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67-70页 |
| 7.2 硅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馏特征 | 第70-72页 |
| 7.3 SI,O同位素对硅铁建造成因的指示 | 第72-74页 |
| 第八章 条带状铁矿的FE同位素研究 | 第74-82页 |
| 8.1 不同类型条带状铁矿FE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74-80页 |
| 8.2 FE同位素对硅铁建造成因的指示 | 第80-82页 |
| 第九章 条带状铁矿的多硫同位素研究 | 第82-85页 |
| 9.1 不同类型条带状铁矿的多硫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82页 |
| 9.2 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与BIF类型及其形成环境的关系 | 第82-85页 |
| 第十章 不同类型条带状铁矿的形成机制比较 | 第85-89页 |
| 10.1 ALGOMA型、SUPERIOR型和RAPITAN型铁矿的形成机制 | 第85-86页 |
| 10.2 条带状铁矿韵律层的形成机制 | 第86-89页 |
| 第十一章 BIF型富铁矿成因讨论 | 第89-95页 |
| 11.1 贫矿与富矿的硅氧同位素对比研究 | 第89-92页 |
| 11.2 贫矿与富矿中磁铁矿的FE同位素对比研究 | 第92-93页 |
| 11.3 BIF型富铁矿的成因讨论 | 第93-95页 |
| 第十二章 结论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10页 |
| 附件 | 第110-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个人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