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近临界凝析气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埋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近临界凝析气藏PVT相态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CCS技术研究与发展概况第15-17页
        1.2.3 CO_2驱及埋存研究现状第17-2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4-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2 技术路线第25-27页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第27-30页
        1.4.1 主要研究成果第27-28页
        1.4.2 创新点第28-30页
第2章 CO_2驱油及埋存机理研究第30-47页
    2.1 CO_2基本物理化学特性第30-33页
        2.1.1 CO_2超临界特性第31页
        2.1.2 CO_2偏差因子计算第31-32页
        2.1.3 CO_2密度计算第32页
        2.1.4 CO_2黏度计算第32-33页
    2.2 CO_2奇异光学特性第33-34页
    2.3 CO_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第34-39页
    2.4 CO_2混相驱油及埋存机理第39-45页
        2.4.1 注气过程相态变化机理第39-41页
        2.4.2 注气过程中的扩散现象第41-45页
        2.4.3 CO_2埋存机理第45页
    2.5 超临界流体的增溶能力第45-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近临界凝析气藏注CO_2驱特殊相态行为研究第47-81页
    3.1 原始地层流体PVT相态实验研究第47-63页
        3.1.1 实验目的及参数第47页
        3.1.2 实验设备与流程第47-49页
        3.1.3 实验样品与准备第49页
        3.1.4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步骤第49-50页
        3.1.5 单次闪蒸相态特征分析第50-52页
        3.1.6 恒质膨胀相态特征分析第52-54页
        3.1.7 奇异光学现象分析第54-61页
        3.1.8 定容衰竭相态特征分析第61-63页
    3.2 目前地层流体注CO_2膨胀实验研究第63-73页
        3.2.1 实验目的、方法及方案设计第63页
        3.2.2 实验测试步骤第63-64页
        3.2.3 注气相态特征分析第64-66页
        3.2.4 注CO_2过程不同体系的光学特征分析第66-73页
    3.3 目前地层流体注CO_2相态模拟研究第73-79页
        3.3.1 注气模拟平衡理论研究第74-75页
        3.3.2 CO_2—目前地层剩余流体PVT相态特征模拟第75-77页
        3.3.3 CO_2—目前地层剩余流体P—X相图模拟第77-78页
        3.3.4 CO_2—目前地层剩余流体拟三元相图模拟第78-79页
    3.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4章 CO_2—近临界凝析油气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研究第81-118页
    4.1 CO_2—地层剩余凝析油最小混相压力测定第81-86页
        4.1.1 实验目的、方法及条件第81页
        4.1.2 实验样品及装置第81-84页
        4.1.3 实验流程第84-85页
        4.1.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5-86页
    4.2 CO_2—地层剩余凝析油气/凝析油体系细管数值模拟研究第86-105页
        4.2.1 CO_2—剩余凝析油体系细管模拟研究第87-101页
        4.2.2 CO_2—剩余凝析油/凝析油气体系细管模拟对比研究第101-105页
    4.3 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建立与评价第105-116页
        4.3.1 国内外现存经验模型第105-109页
        4.3.2 模型的建立第109-113页
        4.3.3 模型的评价第113-116页
    4.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5章 近临界凝析气藏CO_2—EOR与埋存渗流机理研究第118-139页
    5.1 CO_2—EOR与埋存机理长岩心实验第118-125页
        5.1.1 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条件第118-119页
        5.1.2 实验装置、流程及准备第119-124页
        5.1.3 实验方案制定及实验步骤第124-125页
    5.2 CO_2—EOR与埋存机理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25-138页
        5.2.1 不考虑焖井憋压对流扩散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25-130页
        5.2.2 考虑焖井憋压对流扩散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30-138页
    5.3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6章 CO_2驱凝析油与埋存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第139-162页
    6.1 模型的建立第139-141页
    6.2 模拟方案设计第141页
    6.3 CO_2驱凝析油与埋存机理影响因素分析第141-154页
        6.3.1 注采井网优化第142-147页
        6.3.2 注入速度优化第147-149页
        6.3.3 注入量优化第149-150页
        6.3.4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优化第150-153页
        6.3.5 方案优化对比分析第153-154页
    6.4 最优CO_2驱及埋存方案第154-161页
        6.4.1 方案的实施过程第154-155页
        6.4.2 CO_2埋存稳定性分析第155-161页
    6.5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第7章 结论和建议第162-164页
    7.1 结论第162-163页
    7.2 建议第163-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76-177页
附录A CO_2高压物性参数计算第177-180页
    附录A-1 CO_2偏差系数计算模型第177-178页
    附录A-2 CO_2密度计算模型第178-179页
    附录A-3 CO_2黏度计算模型第179-180页
附录B CO_2—目前地层剩余流体相图第180-183页
    附录B-1 CO_2—剩余凝析油气体系相图第180页
    附录B-2 CO_2—剩余凝析油体系相图第180-181页
    附录B-3 CO_2—剩余气体系相图第181-183页
附录C 一种多孔介质中天然气偏差因子的测定装置及方法第183-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激光雷达的智能车辆目标识别与跟踪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面向低碳制造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能量需求建模与智能计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