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医学研究方法论文--实验医学、医学实验论文--医用实验动物学论文

秀丽隐杆线虫线粒体功能失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缩略词表第7-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1页
    1. 线粒体功能失调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 线粒体功能失调的发生第12页
        1.2 线粒体功能失调与活性氧紊乱第12-14页
    2. 活性氧类物质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2.1 活性氧类物质第14页
        2.2 活性氧类物质的产生第14-16页
            2.2.1 总活性氧类物质的产生第14-15页
            2.2.2 线粒体呼吸链与活性氧类物质的产生第15-16页
    3. 采用RNAi技术建立秀丽隐杆线虫线粒体功能失调模型第16-19页
        3.1 线粒体功能失调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6页
        3.2 秀丽隐杆线虫线粒体功能失调模型的优势第16-19页
            3.2.1 秀丽隐杆线虫RNAi的方法第17-18页
            3.2.2 用RNAi的方法建立秀丽隐杆线虫线粒体功能失调模型的优势第18-19页
                3.3.2.1 mev-1基因与线粒体功能失调的关系第19页
                3.3.2.2 isp-1基因与线粒体功能失调的关系第19页
    4. 课题提出第19-21页
第二章 线粒体呼吸链mev-1和isp-1基因RNAi克隆菌的构建第21-36页
    1. 前言第21页
    2. 材料和试剂第21-23页
        2.1 生物材料第21页
        2.2 试剂与培养基第21-23页
            2.2.1 相关试剂第21-22页
            2.2.2 试剂盒第22页
            2.2.3 培养基第22-23页
        2.3 主要仪器第23页
    3. 实验方法第23-28页
        3.1 引物设计第24页
        3.2 秀丽隐杆线虫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4页
        3.3 目的片段的扩增第24-25页
        3.4 目的片段的双酶切第25页
        3.5 质粒L4440的制备第25-26页
        3.6 目的片段和质粒的连接第26-27页
        3.7 E.coli HT115 (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7页
        3.8 连接产物转化E.coli HT115 (DE3)、筛选阳性克隆及其鉴定第27-28页
            3.8.1 连接产物转化E.coli HT115(DE3)第27页
            3.8.2 菌液PCR鉴定阳性克隆第27页
            3.8.3 阳性克隆的质粒双酶切验证第27-28页
    4. 结果分析第28-34页
        4.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8-29页
        4.2 质粒及目的片段双酶切定量结果第29-30页
            4.2.1 质粒及mev-1片段双酶切定量结果第29页
            4.2.2 质粒及isp-1片段双酶切定量结果第29-30页
        4.3 菌液PCR鉴定结果第30-31页
            4.3.1 mev-1菌液PCR结果第30-31页
            4.3.2 isp-1菌液PCR结果第31页
        4.4 双酶切鉴定结果第31-33页
            4.4.1 mev-1干扰质粒载体双酶切鉴定结果第31-32页
            4.4.2 isp-1干扰质粒载体双酶切鉴定结果第32-33页
        4.5 基因序列鉴定第33-34页
            4.5.1 mev-1测序结果第33页
            4.5.2 isp-1测序结果第33-34页
    5. 讨论第34-36页
第三章 秀丽隐杆线虫线粒体功能失调模型的建立第36-47页
    1. 前言第36页
    2. 材料和试剂第36-37页
        2.1 生物材料第36页
        2.2 试剂与培养基第36-37页
            2.2.1 相关试剂第36-37页
            2.2.2 试剂盒第37页
            2.2.3 培养基第37页
        2.3 主要仪器第37页
    3. 实验方法第37-42页
        3.1 秀丽隐杆线虫mev-1、isp-1基因RNAi效率检测第37-40页
            3.1.1 线虫的RNAi处理第38页
            3.1.2 线虫总RNA的提取第38页
            3.1.3 cDNA的合成第38页
            3.1.4 引物设计第38页
            3.1.5 引物的特异性评估第38-39页
            3.1.6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对应基因的表达量第39-40页
        3.2 秀丽隐杆线虫mev-1、isp-1基因RNAi后总活性氧含量的测定第40页
            3.2.1 线虫的RNAi处理第40页
            3.2.2 线虫总活性氧含量的检测第40页
        3.3 秀丽隐杆线虫mev-1、isp-1基因RNAi后单位蛋白耗氧量的检测第40-42页
            3.3.1 线虫的RNAi处理第40页
            3.3.2 线虫耗氧量的检测第40-41页
            3.3.3 线虫总蛋白的检测第41-42页
    4. 结果分析第42-45页
        4.1 秀丽隐杆线虫mev-1、isp-1基因RNAi效率检测第42-44页
            4.1.1 总RNA提取结果第42-43页
            4.1.2 引物特异性评估结果第43页
            4.1.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第43页
            4.1.4 RNAi后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第43-44页
        4.2 秀丽隐杆线虫mev-1、isp-1基因RNAi后总活性氧含量的变化第44-45页
        4.3 秀丽隐杆线虫mev-1、isp-1基因RNAi后单位蛋白的耗氧量的变化第45页
    5. 讨论第45-47页
第四章 秀丽隐杆线虫线粒体功能失调模型的验证第47-57页
    1. 前言第47页
    2. 材料与试剂第47-49页
        2.1 生物材料第47页
        2.2 试剂与培养基第47-49页
            2.2.1 相关试剂第47-48页
            2.2.2 培养基第48-49页
        2.3 主要仪器第49页
    3. 方法第49-50页
        3.1 生物材料的准备第49页
            3.1.1 秀丽隐杆线虫的同步化第49页
            3.1.2 E.coli OP50的培养第49页
            3.1.3 RNAi菌液的培养第49页
            3.1.4 线虫的RNAi处理第49页
        3.2 实验方法第49-50页
            3.2.1 PQ及NAC对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第49页
            3.2.2 PQ及NAC对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第49-50页
            3.2.3 PQ及NAC对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抗热胁迫能力的影响第50页
    4. 结果与分析第50-55页
        4.1 PQ及NAC对mev-1和isp-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第50-53页
            4.1.1 PQ及NAC对mev-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第50-51页
            4.1.2 PQ及NAC对isp-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第51-53页
        4.2 PQ及NAC对mev-1和isp-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第53-54页
            4.2.1 PQ及NAC对mev-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第53页
            4.2.2 PQ及NAC对isp-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第53-54页
        4.3 PQ及NAC对mev-1和isp-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抗热胁迫能力的影响第54-55页
            4.3.1 PQ及NAC对mev-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抗热胁迫能力的影响第54-55页
            4.3.2 PQ及NAC对isp-1基因RNAi后秀丽隐杆线虫抗热胁迫能力的影响第55页
    5. 讨论第55-57页
第五章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血流储备分数实时测量系统研制
下一篇:从雌激素受体探讨六味地黄方抗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