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O/IEC15693协议的电子标签芯片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射频识别技术的历史发展与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1.3 RFID技术与其他识别技术相比较 | 第11-12页 |
1.4 RFID技术的频段分类 | 第12页 |
1.5 RFID系统的组成 | 第12-13页 |
1.6 RFID技术标准体系 | 第13-15页 |
1.7 论文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1.7.1 论文内容 | 第15页 |
1.7.2 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ISO/IEC15693通信协议研究 | 第17-37页 |
2.1 VCD到VICC的通信接 | 第17-21页 |
2.1.1 调制 | 第17-18页 |
2.1.2 数据数率和数据编码 | 第18-20页 |
2.1.3 VCD到VICC帧 | 第20-21页 |
2.2 VICC到VCD的通讯信号接 | 第21-24页 |
2.2.1 位编码表示 | 第22-23页 |
2.2.2 VICC到VCD帧 | 第23-24页 |
2.3 防冲突和传输协议 | 第24-36页 |
2.3.1 协议命令中的要素定义 | 第24-26页 |
2.3.2 全部协议原理描述 | 第26-27页 |
2.3.3 标签工作模式 | 第27页 |
2.3.4 请求格式、标志、状态 | 第27-30页 |
2.3.5 VICC状态说明和转换条件 | 第30-31页 |
2.3.6 防冲突算法 | 第31-33页 |
2.3.7 支持的命令集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VICC数字控制部分设计 | 第37-53页 |
3.1 同步模块设计 | 第38-39页 |
3.2 解码模块设计 | 第39-41页 |
3.3 CRC校验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3.4 防碰撞模块 | 第42-43页 |
3.5 主状态机设计 | 第43-46页 |
3.6 EEPORM控制模块设计 | 第46-47页 |
3.7 编码发送模块设计 | 第47-50页 |
3.7.1 单副载波编码发送模块 | 第48-49页 |
3.7.2 双副载波编码发送模块 | 第49-50页 |
3.8 编码控制模块设计 | 第50-51页 |
3.9 并串转换模块设计 | 第51-52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VICC数字后端设计 | 第53-69页 |
4.1 ASIC设计流程 | 第53-54页 |
4.2 综合 | 第54-56页 |
4.3 布局布线 | 第56-57页 |
4.4 静态时序分析 | 第57-59页 |
4.5 形式验证 | 第59-61页 |
4.6 布局布线后仿真 | 第61-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VICC芯片测试 | 第69-74页 |
5.1 测试方案 | 第69页 |
5.2 芯片测试 | 第69-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