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或缩略词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LUCC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国外 LUCC 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2 国内 LUCC 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LUCC 模型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土地利用总量变化模拟模型 | 第19-21页 |
1.3.2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模型 | 第21-24页 |
1.4 CLUE-S 模型 | 第24-26页 |
1.4.1 国际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研究方法概述 | 第29-42页 |
2.1 CLUE-S 模型 | 第29-36页 |
2.1.1 CLUE-S 模型原理与结构 | 第29-30页 |
2.1.2 CLUE-S 模型的支撑体系 | 第30-33页 |
2.1.3 CLUE-S 模型的参数文件 | 第33-34页 |
2.1.4 CLUE-S 模型的动态模拟 | 第34-36页 |
2.2 GIS 空间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2.2.1 表面分析函数 | 第37页 |
2.2.2 距离制图 | 第37-38页 |
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38-39页 |
2.4 单一地类转出率 | 第39页 |
2.5 模拟结果精度验证方法 | 第39-42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42-46页 |
3.1 地理位置和范围 | 第42页 |
3.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42-43页 |
3.3 气候特征 | 第43页 |
3.4 土壤和植被特征 | 第43-44页 |
3.5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44-45页 |
3.6 生态环境状况 | 第45-46页 |
4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46-53页 |
4.1 数据准备 | 第46页 |
4.2 DEM 模型构建 | 第46-47页 |
4.3 遥感影像解译 | 第47-50页 |
4.3.1 确定分类方案 | 第47页 |
4.3.2 数据预处理 | 第47-48页 |
4.3.3 图像分类处理 | 第48-50页 |
4.4 年均积温的空间模拟 | 第50页 |
4.5 年均日照时数的空间模拟 | 第50-51页 |
4.6 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 第51-53页 |
5 基于 Logistic 方法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53-71页 |
5.1 CLUE-S 模型驱动因子的选取和处理 | 第53-58页 |
5.1.1 驱动因子选取原则 | 第53-54页 |
5.1.2 驱动因子的选取 | 第54-55页 |
5.1.3 驱动因子栅格图的获取 | 第55-56页 |
5.1.4 驱动因子的多元共线性诊断分析 | 第56-58页 |
5.2 栖霞市 1992 年和 2003 年各地类二值图 | 第58页 |
5.3 Logistic 回归结果分析及驱动力分析 | 第58-61页 |
5.3.1 Logistic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5.3.2 驱动力分析 | 第60-61页 |
5.4 CLUE-S 模型设置 | 第61-66页 |
5.4.1 模拟栅格单元设置 | 第61-62页 |
5.4.2 土地利用转换规则设置 | 第62-63页 |
5.4.3 土地利用需求文件设置 | 第63页 |
5.4.4 模拟参数文件设置 | 第63-66页 |
5.5 模拟结果与精度验证 | 第66-71页 |
5.5.1 模拟结果 | 第66-68页 |
5.5.2 精度验证 | 第68-71页 |
6 栖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 | 第71-76页 |
6.1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情景的构建 | 第71-72页 |
6.2 未来 2020 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模拟 | 第72-73页 |
6.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6-78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78页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图和附表 | 第8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