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4-23页 |
第一章 艺术授权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23-35页 |
第一节 艺术授权产业定义及发展背景 | 第23-25页 |
一、艺术授权的概念 | 第23页 |
二、艺术授权产业的发展背景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艺术授权商品的分类 | 第25-29页 |
一、图像授权:现成物与图案合成的商品 | 第25-26页 |
二、委托产制:改变原作规格的复制品 | 第26-27页 |
三、主题授权:解读文化的创意产品 | 第27页 |
四、商品授权&渠道授权:专门店的优质精品 | 第27-28页 |
五、风格授权:工作室型态的限量商品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艺术授权产业的步骤及当代影响 | 第29-35页 |
一、艺术授权的步骤——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 | 第29-32页 |
二、艺术授权产品的经典案例 | 第32-33页 |
三、艺术授权产业的当代影响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写意精神与消费者接受心理 | 第35-47页 |
第一节 写意精神的古代痕迹与现代表达 | 第35-42页 |
一、写意思维的信息源:汉字的造字法则 | 第36页 |
二、写意精神的实践:古代器物装饰造型 | 第36-39页 |
三、写意理论的鼎盛:文人画 | 第39-41页 |
四、写意精神的现代表达:艺术授权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消费者对艺术授权商品的接受心理分析 | 第42-47页 |
一、“艺术本体审美”的回归召唤出人们对符号与图示的热情 | 第42-43页 |
二、艺术的“怀旧惯性”引发了消费者的复古情绪 | 第43-44页 |
三、“比德思维”迎合了消费者对品质与个性的追求 | 第44页 |
四、“由物象到心象的传移”对应着消费者离世绝俗的追求 | 第44-45页 |
五、“诗藏于画”的特性实现了启迪人生、更新思想的价值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功能演变 | 第47-55页 |
第一节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宗教功能 | 第47-49页 |
一、原始宗教造物 | 第48页 |
二、主流宗教造物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政治与道德功能 | 第49-50页 |
第三节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审美功能 | 第50-51页 |
第四节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营销功能 | 第51-55页 |
一、款识文字 | 第52-53页 |
二、世俗化图案与纹样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艺术授权主体与合作机制探讨 | 第55-68页 |
第一节 儒家艺术观下的画工与文人集团的分层 | 第55-57页 |
第二节 从瓷画艺术看艺术家与工匠创饰关系的演变 | 第57-62页 |
一、唐代:瓷上画萌芽于文人画的初创阶段 | 第57-58页 |
二、宋朝:市民阶层的兴起丰富着瓷画的题材 | 第58-59页 |
三、元朝:知识分子与制瓷工匠世俗化志趣的汇合 | 第59页 |
四、明朝:青花水墨世界拓展了瓷上画的新境界 | 第59-60页 |
五、清朝:文人参与下的瓷画艺术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 第60-61页 |
六、现代:技术进步下的瓷画艺术获得了大发展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当代艺术授权主体之间的跨领域合作机制 | 第62-68页 |
一、艺术授权产业链的起点——画家的艺术创作 | 第62-64页 |
二、艺术授权产业链的核心——版权拥有者 | 第64-66页 |
三、艺术授权产业链的关键——授权代理商 | 第66-67页 |
四、艺术授权产业链的终端——被授权商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当代艺术授权产业的商品规划与产业提升策略 | 第68-85页 |
第一节 当代艺术表现对造物设计的影响 | 第68-72页 |
一、当代山水作品应该具有时代典型性 | 第68-69页 |
二、“艺术题材的变化”创造了艺术内容与现实的新联结 | 第69-70页 |
三、“艺术绘画手法的革新”为产业应用提供了质感强的素材 | 第70页 |
四、“山水符号独立的审美意义”为符号截取提供了便利 | 第70-72页 |
五、“注重视觉表现的艺术图式”为产品风格的划分提供了便利 | 第72页 |
第二节 当代艺术的产业置换策略 | 第72-78页 |
一、深度挖掘艺术作品内涵,找准艺术授权商品的定位 | 第73-76页 |
二、建立绘画艺术置换的模型,贯穿艺术授权商品规划的全过程 | 第76-78页 |
第三节 艺术授权产业提升策略 | 第78-85页 |
一、中国大陆地区艺术授权产业情况 | 第78-79页 |
二、艺术授权产业提升策略 | 第79-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