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厚朴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第10-13页 |
1.2.1 木脂素类 | 第10-11页 |
1.2.2 生物碱类 | 第11页 |
1.2.3 挥发油类 | 第11页 |
1.2.4 其他 | 第11页 |
1.2.5 药理作用 | 第11-13页 |
1.3 厚朴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分析 | 第13-14页 |
1.4 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1 化学分子水平的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 | 第14-16页 |
1.4.2 细胞水平的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 | 第16页 |
1.5 基于微流控芯片在化学发光分析法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1.5.1 化学发光原理及常用反应体系 | 第17-18页 |
1.5.2 流控化学发光芯片设计及应用 | 第18-20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6.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2 厚朴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分析测定 | 第24-5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路线 | 第24-25页 |
2.3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3.1 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3.2 试剂与药品 | 第25-26页 |
2.4 厚朴不同提取物有效成分及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26-30页 |
2.4.1 厚朴不同提取物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 | 第26-29页 |
2.4.2 厚朴不同提取物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5 厚朴粗多糖的分离及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2.5.1 厚朴粗多糖的提取分离 | 第31页 |
2.5.2 厚朴粗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2.6 厚朴总生物碱的分离及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2.6.1 厚朴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 第32-33页 |
2.6.2 厚朴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2.7 厚朴木脂素的分离及含量测定 | 第34-37页 |
2.7.1 厚朴木脂素的提取分离 | 第35页 |
2.7.2 厚朴木脂素的含量测定 | 第35-37页 |
2.8 厚朴中有效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 | 第37-40页 |
2.8.1 厚朴中有效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2.8.2 厚朴中有效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第38-40页 |
2.9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2.9.1 厚朴不同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及总酚的含量测定 | 第40-42页 |
2.9.2 厚朴不同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2页 |
2.9.3 厚朴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及鉴定 | 第42-49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3 化学发光法评价厚朴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 第52-64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3.2.1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3.2.2 试剂与药品 | 第52-5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3.4 邻苯三酚-鲁米诺体系测定超氧阴离子(O2- )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54-56页 |
3.4.1 体系反应原理 | 第54页 |
3.4.2 超氧阴离子(O2-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54页 |
3.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3.5 过氧化氢-鲁米诺体系测定过氧化氢(H2O2)清除能力 | 第56-58页 |
3.5.1 体系反应原理 | 第56页 |
3.5.2 过氧化氢(H2O2)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56页 |
3.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58页 |
3.6 Fe2+-过氧化氢-鲁米诺体系测定羟自由基( OH)清除能力 | 第58-60页 |
3.6.1 体系反应原理 | 第58页 |
3.6.2 羟自由基( 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58页 |
3.6.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3.7 厚朴不同提取物及组分的抗氧化性评价 | 第60-6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用于检测抗氧化活性的微流控化学发光芯片的设计及应用 | 第64-70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4.2.1 仪器与设备 | 第64页 |
4.2.2 试剂与药品 | 第64页 |
4.3 微流控化学发光芯片的设计 | 第64-66页 |
4.4 微流控化学发光芯片的应用 | 第66-69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附录 | 第8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2页 |
B. 作者在科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