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一、P物质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SP的结构 | 第11页 |
·SP的分布 | 第11-12页 |
·SP的代谢 | 第12页 |
·SP的受体 | 第12-13页 |
·SP的生物学功能 | 第13-15页 |
·SP与疼痛的关系 | 第13页 |
·SP与炎症反应 | 第13-14页 |
·SP参与免疫调节 | 第14-15页 |
·SP的其它作用 | 第15页 |
·SP与心血管系统 | 第15-16页 |
·SP与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关系 | 第15-16页 |
·SP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 第16页 |
·结语及展望 | 第16-17页 |
二、心血管疾病与细胞凋亡 | 第17-19页 |
·缺血性心脏病简介 | 第17页 |
·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细胞凋亡 | 第17页 |
·细胞凋亡及其检测 | 第17-18页 |
·细胞凋亡与几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 第18-19页 |
·细胞凋亡与冠状动脉疾病 | 第18-19页 |
·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 | 第19页 |
·细胞凋亡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 第19页 |
·结语及展望 | 第19页 |
三、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缺血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 第19-20页 |
·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缺血 | 第20-21页 |
·心脏的神经支配 | 第20页 |
·急性心肌缺血时交感——肾上腺素能活性 | 第20-21页 |
·去甲肾上腺素与细胞凋亡 | 第21-22页 |
·结语及展望 | 第22页 |
四、蛋白激酶A(PKA)细胞转导通路相关研究 | 第22-26页 |
·G蛋白偶联受体转导通路 | 第22-23页 |
·细胞信号转导的抑制、终止和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信号的终止 | 第23-24页 |
·细胞转导通路的抑制成分和负反馈调节 | 第24页 |
·信号转导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第24-25页 |
·信号转导改变在心衰过程中的作用 | 第25页 |
·结语及展望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6-40页 |
第一章 SP对NE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 第26-30页 |
·研究背景 | 第26页 |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页 |
·心肌细胞鉴定方法及步骤 | 第27-28页 |
·实验用主要试剂 | 第27页 |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鉴定结果 | 第28页 |
·SP对NE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的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 | 第28-29页 |
·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第28页 |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 | 第28页 |
·方法及步骤 | 第28-29页 |
·结果表示及统计方法 | 第29页 |
·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第二章 SP对NE处理细胞后蛋白激酶A(PKA)活性的影响 | 第30-35页 |
·研究背景 | 第30-31页 |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SP对NE处理细胞后PKA活性的检测 | 第31-33页 |
·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第31页 |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 | 第31-32页 |
·PKA活性检测原理 | 第32页 |
·方法及步骤 | 第32-33页 |
·Bradford法蛋白定量步骤 | 第33页 |
·PKA活性测定结果表示及统计方法 | 第33页 |
·PKA活性检测结果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页 |
第三章 H89对NE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及D-SP对SP抗凋亡的拮抗作用的研究 | 第35-38页 |
·研究背景 | 第35页 |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TUNEL法检测H89对NE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及D-SP对SP抗凋亡的拮抗作用 | 第35-36页 |
·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第35-36页 |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 | 第36页 |
·方法及步骤 | 第36页 |
·结果表示及统计方法 | 第36页 |
·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SP对正常细胞凋亡及细胞内PKA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研究背景 | 第38页 |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TUNEL法检测SP对正常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8页 |
·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SP正常细胞内PKA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PKA活性检测结果 | 第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结论和意义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缩略语表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