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二) “赵氏孤儿”故事研究情况综述 | 第8-10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 “赵氏孤儿”故事成型前的史料记载 | 第10-21页 |
(一) 《春秋》中的微言大义 | 第10-11页 |
1、 《春秋》中“赵孤”本事的简单记载 | 第10-11页 |
2、 《春秋》“赵孤”本事折射之主题 | 第11页 |
(二) 《左传》中的详尽阐述 | 第11-19页 |
1、 《左传》中“赵孤”本事材料 | 第11-13页 |
2、 《左传》中关于“赵孤”本事的几个问题 | 第13-18页 |
3、 《左传》“赵孤”本事反映的时代主题 | 第18-19页 |
(三) 先秦其他典籍中“赵孤”本事的相关记载 | 第19-20页 |
1、 《公羊传》《谷梁传》“赵孤”本事相关记载 | 第19页 |
2、 《国语》中“赵孤”本事的相关记载 | 第19-20页 |
3、 《吕氏春秋》中“赵孤”本事的相关记载 | 第20页 |
(四) 小结 | 第20-21页 |
二、 “赵氏孤儿”故事的产生与逐渐扩大的现实意义 | 第21-34页 |
(一) 汉代“赵氏孤儿”故事的产生 | 第21-29页 |
1、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故事之首创 | 第21-27页 |
2、 汉代其他典籍中“赵氏孤儿”故事的记载 | 第27-29页 |
(二) 唐宋时代“赵氏孤儿”故事逐渐扩大的现实意义 | 第29-33页 |
1、 唐代典籍中有关祭祀“救孤”英雄的记载 | 第29-30页 |
2、 宋代极赋象征意义的“祚德庙”膜拜 | 第30-33页 |
(三) 小结 | 第33-34页 |
三、 “赵氏孤儿”故事的空前繁荣与对外传播 | 第34-48页 |
(一) 以北杂剧《赵氏孤儿》为代表的宋元戏剧 | 第34-42页 |
1、 “赵氏孤儿”故事集大成的著作——元杂剧《赵氏孤儿》 | 第35-41页 |
2、 宋元时期南戏作品《赵氏孤儿记》 | 第41-42页 |
(二) 明清的戏剧传承与小说改编 | 第42-44页 |
1、 明传奇《八义记》及其明清衍生作品 | 第42-43页 |
2、 明清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 | 第43-44页 |
(三) 清代以《中国孤儿》为代表的域外传播 | 第44-48页 |
1、 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域外的总体翻译与创作 | 第44-45页 |
2、 伏尔泰与《中国孤儿》 | 第45-46页 |
3、 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域外风靡的原因 | 第46-48页 |
(四) 小结 | 第48页 |
四、 “赵氏孤儿”故事的现代呈现与当代改编 | 第48-63页 |
(一) 民国“赵氏孤儿”故事的呈现 | 第49页 |
(二) “赵氏孤儿”故事的当代改编 | 第49-62页 |
1、 电影《赵氏孤儿》的当代前奏 | 第49-53页 |
2、 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 | 第53-61页 |
3、 电影《赵氏孤儿》之后续作品 | 第61-62页 |
(三) 小结 | 第62-63页 |
五、 “赵氏孤儿”故事演变规律简述与流传原因探究 | 第63-69页 |
(一) “赵氏孤儿”故事演变规律简述 | 第63-66页 |
1、 随时代而动的“继往开来”式流变 | 第64-65页 |
2、 受众领域和影响地域的逐渐扩大 | 第65-66页 |
3、 “赵孤”象征外延的不断扩展 | 第66页 |
(二) “赵氏孤儿”故事流传原因探究 | 第66-69页 |
1、 “赵氏孤儿”故事的内在特质 | 第66-67页 |
2、 赵宋王朝对“赵氏孤儿”故事的鼎力宣传 | 第67-68页 |
3、 “赵孤”故事适合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播载体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