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保障房BT模式的运作机制及风险控制研究--基于投资者角度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国外研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第13-15页
        1.3.3 对国内外相关论文研究的结论第15-16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保障房及保障房建设模式相关理论概述第19-31页
    2.1 保障房相关理论概述第19-21页
        2.1.1 保障房概念界定第19页
        2.1.2 保障房主要分类第19-21页
    2.2 保障房各类建设模式概述第21-23页
        2.2.1 政府独立投资建设模式第21页
        2.2.2 企业独立投资建设模式第21页
        2.2.3 政企合作建设模式第21-23页
    2.3 BT 与其余建设模式对比分析第23-26页
        2.3.1 各类建设模式对比第23-25页
        2.3.2 BT 建设模式的意义第25-26页
    2.4 从安置房角度探讨保障房 BT 模式占比第26-29页
        2.4.1 保障房中安置房占比第26-27页
        2.4.2 安置房中 BT 模式占比第27-28页
        2.4.3 部分地区保障房 BT 模式占比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3 BT 模式建设保障房的运作机制第31-51页
    3.1 保障房 BT 建设模式主要参与方第31-32页
    3.2 保障房 BT 建设模式主要分类第32-35页
    3.3 保障房 BT 建设模式运作总体实施架构第35-38页
    3.4 项目立项和决策分析阶段第38-43页
        3.4.1 项目立项和决策分析阶段流程框架第39-40页
        3.4.2 项目立项和决策分析阶段主要内容第40-43页
    3.5 项目招投标和协议签订阶段第43-46页
        3.5.1 项目招投标和协议签订阶段流程框架第44页
        3.5.2 项目招投标和协议签订阶段主要内容第44-46页
    3.6 项目开发建造阶段第46-49页
        3.6.1 项目开发建造阶段流程框架第47页
        3.6.2 项目开发建造阶段主要内容第47-48页
        3.6.3 项目开发建造阶段主要主体相互关系第48-49页
    3.7 项目回购阶段第49-50页
        3.7.1 项目回购阶段流程框架第49页
        3.7.2 项目回购阶段主要内容第49-50页
    3.8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保障房 BT 模式风险控制第51-73页
    4.1 风险因素识别第51-58页
        4.1.1 一般风险识别方法及技术第51-52页
        4.1.2 风险因素文献研究第52页
        4.1.3 风险分解途径第52-53页
        4.1.4 访谈调研对风险因素的修正第53-56页
        4.1.5 风险因素三级体系构建第56-58页
    4.2 关键风险因素识别第58-67页
        4.2.1 问卷调查的设计第58-59页
        4.2.2 风险因素权重计算第59-66页
        4.2.3 关键风险因素判断第66-67页
    4.3 关键风险控制措施第67-71页
        4.3.1 项目回购风险应对措施第67-68页
        4.3.2 项目政治风险应对措施第68-69页
        4.3.3 项目融资风险应对措施第69-70页
        4.3.4 工程建设风险应对措施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5 实例分析——重庆市 XX 保障房 BT 项目第73-81页
    5.1 项目概况第73页
    5.2 项目建设模式与合同关系第73-74页
    5.3 项目建设模式运作机制第74-77页
    5.4 项目主要风险分析及规避措施第77-79页
    5.5 项目 BT 运作模式的优势和建议第79-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6.1 研究总结第81页
    6.2 论文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附录第89-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顺德区外来务工人员公租房需求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口述档案对于社会记忆建构的价值及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