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镁及镁合金的概况 | 第14-17页 |
1.1.1 镁及镁合金 | 第14-16页 |
1.1.2 镁合金的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2 镁的合金化 | 第17-21页 |
1.2.1 镁的主要合金化元素 | 第17-19页 |
1.2.2 稀土元素(RE)在镁合金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3 RE 在含铝镁合金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1.3 第二相的控制 | 第21-2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32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2.2 试样制备 | 第25-28页 |
2.2.1 合金成分设计 | 第25-26页 |
2.2.2 合金的熔炼 | 第26-28页 |
2.3 液淬实验 | 第28-31页 |
2.3.1 液淬装置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2.3.2 液淬方法 | 第29-31页 |
2.4 实验分析及测试方法 | 第31-32页 |
2.4.1 金相分析(OM) | 第31页 |
2.4.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 第31页 |
2.4.3 X 射线衍射(XRD) | 第31-32页 |
3 稀土相形成的热力学分析 | 第32-48页 |
3.1 RE 对 AZ31 镁合金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 二元系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34-41页 |
3.2.1 Miedema 模型 | 第34-35页 |
3.2.2 二元系中组元活度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3.2.3 Mg-Al、Al-RE 和 Mg-RE 热力学性质 | 第36-41页 |
3.3 Mg-Al-RE 三元系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41-46页 |
3.3.1 三元系中组元活度的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3.3.2 AmBn 相析出的标准 Gibbs 自由能变化 | 第42-43页 |
3.3.3 Mg17Al12 和 Al11Ce3 析出的标准 Gibbs 自由能变化 | 第43-44页 |
3.3.4 Al11Ce3 在 AZ31+1%RE 中的析出行为 | 第44-46页 |
3.4 Al11Ce3与镁基体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稀土相形成过程分析 | 第48-66页 |
4.1 凝固温度曲线的测量 | 第48页 |
4.2 Al-RE 合金相图分析 | 第48-50页 |
4.3 稀土相形成过程与分析 | 第50-59页 |
4.3.1 AZ31+1%RE 镁合金 72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0-51页 |
4.3.2 AZ31+1%RE 镁合金 68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1-53页 |
4.3.3 AZ31+1%RE 镁合金 645℃液淬组织分析 | 第53-54页 |
4.3.4 AZ31+1%RE 镁合金 63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4-55页 |
4.3.5 AZ31+1%RE 镁合金 615℃液淬组织分析 | 第55页 |
4.3.6 AZ31+1%RE 镁合金 60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5-56页 |
4.3.7 AZ31+1%RE 镁合金 57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6-58页 |
4.3.8 AZ31+1%RE 镁合金 540℃液淬组织分析 | 第58-59页 |
4.4 Al-RE 二元合金分析 | 第59-65页 |
4.4.1 Al-RE 合金组织分析 | 第59-60页 |
4.4.2 Al-RE 二元合金中稀土相析出过程与分析 | 第60-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针状稀土相形成机制分析 | 第66-71页 |
5.1 共晶的生长理论 | 第66页 |
5.2 稀土相固-液界面状态的判定 | 第66-67页 |
5.2.1 固-液界面状态的判定方法 | 第66-67页 |
5.2.2 稀土相的固-液界面状态 | 第67页 |
5.3 针状稀土相长大过程中溶质分配规律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