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三峡水库简介 | 第11页 |
1.1.2 三峡水库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三峡水库富营养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嘉陵江的水环境现状 | 第15-18页 |
1.2.4 氮素赋存形态与硝酸还原酶 | 第18-22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23页 |
1.6 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1.2 试剂 | 第25-26页 |
2.2 研究区域与采样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2.1 研究区域 | 第26-27页 |
2.2.2 采样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3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氮的赋存形态特征 | 第29-47页 |
3.1 嘉陵江回水区基本水质指标分析 | 第29-31页 |
3.1.1 水温 | 第29-30页 |
3.1.2 近岸流速 | 第30页 |
3.1.3 溶解氧 | 第30-31页 |
3.2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 CODMN 和 TP 的变化规律 | 第31-33页 |
3.2.1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 CODMn的季节变化 | 第31-32页 |
3.2.2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 TP 的季节变化 | 第32-33页 |
3.3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氮的形态分布 | 第33-36页 |
3.3.1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氮的含量及竖向差异 | 第33-35页 |
3.3.2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氮的沿程分布 | 第35-36页 |
3.4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氮的形态变化特征 | 第36-45页 |
3.4.1 总氮的年周期变化 | 第36-38页 |
3.4.2 氨氮的年周期变化 | 第38-40页 |
3.4.3 硝态氮的年周期变化 | 第40-41页 |
3.4.4 亚硝态氮的年周期变化 | 第41-43页 |
3.4.5 总有机氮的年周期变化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嘉陵江回水区硝酸还原酶活性研究 | 第47-57页 |
4.1 酶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47-48页 |
4.2 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 | 第48-49页 |
4.2.1 酶催化的高效性 | 第48页 |
4.2.2 酶的专一性 | 第48-49页 |
4.2.3 酶的调节性 | 第49页 |
4.2.4 酶的辅(助)因子 | 第49页 |
4.3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4.4 实验室藻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50-51页 |
4.5 嘉陵江回水区的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51-53页 |
4.6 嘉陵江回水区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6页 |
4.6.1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基本水质指标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53页 |
4.6.2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各形态氮素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4.6.3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各水质指标间的偏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嘉陵江回水区基本水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67页 |
5.1 相关性分析概述 | 第57-59页 |
5.1.1 相关系数 | 第57-58页 |
5.1.2 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 | 第58-59页 |
5.2 基本水质指标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59页 |
5.3 各形态氮素与基本水质指标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59-62页 |
5.4 偏相关分析 | 第62-63页 |
5.4.1 偏相关分析概述 | 第62页 |
5.4.2 偏相关系数 | 第62-63页 |
5.5 各形态氮素与基本水质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 | 第63-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建议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