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序言 | 第8-15页 |
0.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8-11页 |
0.1.1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0.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0.2 研究现状与本文创新 | 第11-13页 |
0.2.1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本文创新 | 第12-13页 |
0.3 分析路径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0.3.1 分析路径 | 第13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及ISDA制度设计概述 | 第15-26页 |
1.1 金融衍生工具定义 | 第15-16页 |
1.1.1 金融衍生工具经济定义 | 第15-16页 |
1.1.2 金融衍生工具法律定义 | 第16页 |
1.2 金融衍生工具分类及法律特性 | 第16-22页 |
1.2.1 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 | 第17-19页 |
1.2.2 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特性 | 第19-22页 |
1.3 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产生、发展和现状 | 第22-24页 |
1.3.1 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的产生 | 第22-23页 |
1.3.2 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的发展和现状 | 第23-24页 |
1.4 ISDA主协议示范文本的概括研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适用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法理分析 | 第26-32页 |
2.1 基于英美法系理论基础发展的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 | 第26-27页 |
2.2 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2.2.1 解释原则 | 第27页 |
2.2.2 义务原则 | 第27-28页 |
2.2.3 声明陈述原则 | 第28页 |
2.3 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性质分析 | 第28-30页 |
2.3.1 金融性合同的性质 | 第28页 |
2.3.2 射幸合同的性质 | 第28-29页 |
2.3.3 对赌合同的性质 | 第29-30页 |
2.3.4 保险合同的性质 | 第30页 |
2.4 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法理价值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适用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成因分析 | 第32-41页 |
3.1 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主要条款、价值及评价 | 第32-37页 |
3.1.1 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主要条款 | 第32-34页 |
3.1.2 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主要解决的问题及价值 | 第34-37页 |
3.2 针对流动风险问题的合同制度设计 | 第37-38页 |
3.2.1 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流动风险问题成因 | 第38页 |
3.2.2 ISDA主协议解决场外交易流动风险问题的合同制度设计 | 第38页 |
3.3 针对信用风险问题的合同制度设计 | 第38-39页 |
3.3.1 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信用风险问题成因 | 第39页 |
3.3.2 ISDA主协议解决场外交易信用风险问题的合同制度设计 | 第39页 |
3.4 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缺陷及成因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域外法律制度与ISDA主协议合同制度兼容性对比分析 | 第41-45页 |
4.1 英国立法同ISDA主协议兼容对比 | 第41-42页 |
4.2 美国立法同ISDA主协议兼容对比 | 第42-43页 |
4.2.1 破产法 | 第42-43页 |
4.2.2 联邦存款保险改革法 | 第43页 |
4.3 德国立法同ISDA主协议兼容对比 | 第43页 |
4.4 台湾立法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的法律问题对策分析 | 第45-52页 |
5.1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立法与ISDA主协议冲突与兼容 | 第45-49页 |
5.1.1 《企业破产法》、《合同法》主要条款与ISDA主协议冲突与兼容分析 | 第47页 |
5.1.2 《证券法》、《公司法》主要条款与ISDA主协议冲突与兼容分析 | 第47-48页 |
5.1.3 《物权法》、《担保法》主要条款与ISDA主协议冲突与兼容分析 | 第48-49页 |
5.2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立法完善和路径分析 | 第49-52页 |
5.2.1 我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NAFMII)》制度与ISDA主协议继承 | 第49-50页 |
5.2.2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律制度缺位 | 第50页 |
5.2.3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合同制度完善建议及路径分析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