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城市供水安全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2 城市化与城市供水安全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8页 |
2.1 南昌市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2.2 南昌市城市化 | 第21-25页 |
2.2.1 南昌城市化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2.2 城市化与人口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3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第23-24页 |
2.2.4 城市化与用水结构的关系 | 第24-25页 |
2.3 南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25-28页 |
2.3.1 水资源概况 | 第25-26页 |
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26-28页 |
第3章 南昌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污染环境分析 | 第28-41页 |
3.1 南昌市需水预测 | 第28-36页 |
3.1.1 生活需水预测 | 第28-31页 |
3.1.2 生产需水预测 | 第31-35页 |
3.1.3 生态需水预测 | 第35-36页 |
3.1.4 总需水预测 | 第36页 |
3.2 南昌市供需水平衡分析 | 第36-39页 |
3.2.1 需水趋势分析 | 第36-37页 |
3.2.2 供需矛盾分析 | 第37-39页 |
3.2.3 应对策略分析 | 第39页 |
3.3 南昌市供水水污染环境分析 | 第39-41页 |
3.3.1 南昌市水污染环境分析 | 第39-40页 |
3.3.2 南昌市水污染解决对策 | 第40-41页 |
第4章 南昌市给水管网承载力分析 | 第41-61页 |
4.1 城市给水管网承载力的定义与内涵 | 第41-42页 |
4.2 南昌城市管网供水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4.3 城市给水管网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9页 |
4.3.1 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43-45页 |
4.3.2 指标解释及量化 | 第45-49页 |
4.4 层次分析法(AHP)赋权 | 第49-53页 |
4.4.1 准则层权重计算 | 第49页 |
4.4.2 指标层权重计算 | 第49-52页 |
4.4.3 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及各指标权重计算 | 第52-53页 |
4.5 建立层次-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 | 第53-57页 |
4.6 模型结果及评价分析 | 第57-61页 |
4.6.1 现状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6.2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第5章 南昌城市化进程中供水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61-66页 |
5.1 供水水量安全 | 第61-62页 |
5.1.1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合理配置用水 | 第61页 |
5.1.2 倡导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 第61-62页 |
5.1.3 维持河湖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 | 第62页 |
5.2 供水水质安全 | 第62-63页 |
5.2.1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 第62-63页 |
5.2.2 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优化水环境质量 | 第63页 |
5.3 突发事故应急供水安全 | 第63-64页 |
5.3.1 制定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第63页 |
5.3.2 建设应急备用水源,提高应急能力 | 第63-64页 |
5.4 其它建议 | 第64-66页 |
5.4.1 合理优化供水系统调度,加快老旧管道改造 | 第64页 |
5.4.2 推进雨、污水资源化技术,倡导中水回用 | 第64-65页 |
5.4.3 修订政策法规,建立相关制度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6-67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