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1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 | 第10页 |
1.1.2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满足社会需要 | 第10-11页 |
1.1.3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4.3 案例研究法 | 第16页 |
1.4.4 统计分析法 | 第16-17页 |
2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理论探讨 | 第17-2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信息 | 第17-18页 |
2.1.2 信息素养 | 第18页 |
2.1.3 信息素养教育 | 第18-19页 |
2.2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 第19-22页 |
2.2.1 信息意识教育 | 第20页 |
2.2.2 信息知识教育 | 第20-21页 |
2.2.3 信息能力教育 | 第21页 |
2.2.4 信息道德教育 | 第21-22页 |
2.3 理论探讨 | 第22-26页 |
2.3.1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页 |
2.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第23-24页 |
2.3.4 教育信息化理论 | 第24-26页 |
3 实验前高中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6-32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26页 |
3.2 调查对象 | 第26页 |
3.3 调查内容 | 第26-28页 |
3.3.1 调查问卷设计与说明 | 第26-27页 |
3.3.2 数据收集 | 第27页 |
3.3.3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3.4.1 信息知识、态度及技能的结果与分析 | 第28页 |
3.4.2 信息意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3.4.3 信息知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3.4.4 信息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3.4.5 信息道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4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 第32-50页 |
4.1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素材分析 | 第32-39页 |
4.1.1 信息意识的相关素材分析 | 第32-34页 |
4.1.2 信息知识的相关素材分析 | 第34-36页 |
4.1.3 信息能力的相关素材分析 | 第36-38页 |
4.1.4 信息道德的相关素材分析 | 第38-39页 |
4.2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 第39-41页 |
4.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9页 |
4.2.2 全面发展原则 | 第39-40页 |
4.2.3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0-41页 |
4.3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教育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41-42页 |
4.3.1 课堂导入阶段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 第41页 |
4.3.2 讲授新知阶段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 第41页 |
4.3.3 完善巩固阶段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 第41-42页 |
4.4 高中生物教学《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案例 | 第42-50页 |
4.4.1 课堂导入阶段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 第42-45页 |
4.4.2 课堂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 第45-48页 |
4.4.3 课后作业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 第48-50页 |
5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5.1 实验前后信息知识、态度及技能的比较 | 第50-51页 |
5.2 实验前后信息意识的比较 | 第51页 |
5.3 实验前后信息知识的比较 | 第51-52页 |
5.4 实验前后信息能力的比较 | 第52-53页 |
5.5 实验前后信息道德的比较 | 第53-5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附录1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