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重点 | 第15-16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语境 | 第17-23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社会背景 | 第17-18页 |
2.1.1 德国社会经济状况 | 第17页 |
2.1.2 德国社会政治状况 | 第17-18页 |
2.2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思想背景 | 第18-23页 |
2.2.1 黑格尔早期的宗教批判 | 第19-21页 |
2.2.2 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 | 第21-23页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多维视角 | 第23-44页 |
3.1 关于宗教批判的认识论视角 | 第23-29页 |
3.1.1 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 第23-26页 |
3.1.2 宗教的认识论功能 | 第26-29页 |
3.2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心理学视角 | 第29-36页 |
3.2.1 宗教产生的人类心理根源 | 第30-33页 |
3.2.2 宗教的人类心理功能 | 第33-36页 |
3.3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社会学视角 | 第36-44页 |
3.3.1 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 第36-41页 |
3.3.2 宗教的社会功能 | 第41-44页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多维视角间的关系 | 第44-53页 |
4.1 宗教批判的认识论视角与心理学视角的关系 | 第44-50页 |
4.1.1 两种视角的区别 | 第44-46页 |
4.1.2 两种视角的联系 | 第46-50页 |
4.2 宗教批判的社会学视角与认识论视角和心理学视角的关系 | 第50-53页 |
4.2.1 社会学视角构成后两种视角的基础 | 第50-51页 |
4.2.2 后两种视角在认识宗教中的重要作用 | 第51-53页 |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53-64页 |
5.1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理论意义 | 第53-57页 |
5.1.1 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功能 | 第53页 |
5.1.2 推动着人们客观全面地研究宗教的认识功能 | 第53-55页 |
5.1.3 促使人们从理论上辩证地审视宗教的心理功能 | 第55-57页 |
5.2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社会实践意义 | 第57-64页 |
5.2.1 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宗教的两重功能 | 第57-59页 |
5.2.2 必须将宗教批判根植于社会实践 | 第59-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