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1.1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概述 | 第12-14页 |
1.1.1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2-13页 |
1.1.2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工作机理 | 第13-14页 |
1.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概述 | 第14-31页 |
1.2.1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4-20页 |
1.2.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 第20-24页 |
1.2.3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 第24-26页 |
1.2.4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活性层材料 | 第26-31页 |
1.3 膦/钯配合物催化 Suzuki 偶联反应概述 | 第31-32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2 聚合物 PFO-DHTBT 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 | 第34-49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材料的合成 | 第34-38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34-35页 |
2.2.2 4,7-双(5-溴-3-己基-2-噻吩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3 聚合物 PFO-DHTBT 的合成 | 第36-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2.3.1 苯并噻二唑衍生物单体和聚合物 PFO-DHTBT 的红外光谱 | 第38-40页 |
2.3.2 苯并噻二唑衍生物单体和聚合物 PFO-DHTBT 的核磁共振谱 | 第40-41页 |
2.3.3 聚合物 PFO-DHTBT 的分子量 | 第41-42页 |
2.3.4 聚合物 PFO-DHTBT 的热稳定性 | 第42页 |
2.3.5 聚合物 PFO-DHTBT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2-44页 |
2.3.6 聚合物 PFO-DHTBT 的荧光光谱 | 第44-45页 |
2.3.7 聚合物 PFO-DHTBT 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45-47页 |
2.4 小结 | 第47-49页 |
3 聚合物 PC-DHTBT 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 | 第49-65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材料的合成 | 第49-55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49-50页 |
3.2.2 N-烷基-2,7-二硼酸频哪醇酯咔唑的合成 | 第50-53页 |
3.2.3 聚合物 PC-DHTBT 的合成 | 第53-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3.3.1 咔唑衍生物单体和聚合物 PC-DHTBT 的红外光谱 | 第55-57页 |
3.3.2 咔唑衍生物单体和聚合物 PC-DHTBT 的核磁共振谱 | 第57-58页 |
3.3.3 聚合物 PC-DHTBT 的分子量 | 第58-59页 |
3.3.4 聚合物 PC-DHTBT 的热稳定性 | 第59页 |
3.3.5 聚合物 PC-DHTBT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9-61页 |
3.3.6 聚合物 PC-DHTBT 的荧光光谱 | 第61-62页 |
3.3.7 聚合物 PC-DHTBT 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62-63页 |
3.4 小结 | 第63-65页 |
4 聚合物 PC-PDI 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 | 第65-79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材料的合成 | 第65-70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65-66页 |
4.2.2 1,7-二溴-N,N-二(3-(2-乙基己氧基)丙胺基)-苝四羧酸二酰亚胺的合成 | 第66-67页 |
4.2.3 聚合物 PC-PDI 的合成 | 第67-7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4.3.1 苝酰亚胺衍生物单体和聚合物 PC-PDI 的红外光谱 | 第70-71页 |
4.3.2 苝酰亚胺衍生物单体和聚合物 PC-PDI 的核磁共振谱 | 第71-73页 |
4.3.3 聚合物 PC-PDI 的分子量 | 第73-74页 |
4.3.4 聚合物 PC-PDI 的热稳定性 | 第74-75页 |
4.3.5 聚合物 PC-PDI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75-76页 |
4.3.6 聚合物 PC-PDI 的荧光光谱 | 第76-77页 |
4.3.7 聚合物 PC-PDI 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77-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A 聚合物的13C NMR 谱图 | 第87-9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