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第20-22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机理分析 | 第22-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际商品分类标准 | 第22-23页 |
2.1.1 产业内贸易 | 第22页 |
2.1.2 国际商品分类标准 | 第22-23页 |
2.1.3 电气设备在 HS 编码中所属范围 | 第23页 |
2.2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2.2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 第24-26页 |
2.3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 第26-29页 |
2.3.1 水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新张伯伦模型 | 第26-27页 |
2.3.2 垂直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第27-29页 |
2.4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测算及度量方法 | 第29-32页 |
2.4.1 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29-30页 |
2.4.2 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30-31页 |
2.4.3 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以及测度 | 第33-53页 |
3.1 中国电气设备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第33-40页 |
3.1.1 中国进出口排名前列的商品分析 | 第33-35页 |
3.1.2 中国电气设备整体贸易额及其变化趋势 | 第35-37页 |
3.1.3 中国各类电气设备贸易额及其变化趋势 | 第37-40页 |
3.2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 第40-51页 |
3.2.1 中国电气设备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40-45页 |
3.2.2 中国电气设备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45-47页 |
3.2.3 各类电气设备贸易额占比及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 第47-49页 |
3.2.4 中国电气设备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49-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53-62页 |
4.1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6页 |
4.1.1 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4.1.2 产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54-56页 |
4.2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计量模型的构建 | 第56-57页 |
4.2.1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说明 | 第56-57页 |
4.2.2 模型的构建 | 第57页 |
4.3 回归分析及结论 | 第57-59页 |
4.4 回归结果的解释及说明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62-66页 |
5.1 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电气设备的创新性发展 | 第62-63页 |
5.2 合理利用外资并有效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 第63页 |
5.3 积极促进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 第63-64页 |
5.4 调整并优化电气设备的产业结构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A 原始数据 | 第73-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