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景观的望群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外地域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历程 | 第12-14页 |
1.3.2 相关评述与展望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程序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程序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概述 | 第18-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地域 | 第18页 |
2.1.2 地域性 | 第18页 |
2.1.3 地域性景观 | 第18-19页 |
2.1.4 美丽乡村 | 第19页 |
2.1.5 乡村景观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新地域主义 | 第20页 |
2.2.2 场所精神 | 第20-21页 |
2.2.3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参与式规划 | 第22页 |
2.3 地域性乡村景观特点 | 第22-23页 |
2.3.1 动态发展性 | 第22页 |
2.3.2 多样性 | 第22-23页 |
2.3.3 文化性 | 第23页 |
2.4 地域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 | 第23-24页 |
2.4.1 自然要素 | 第23-24页 |
2.4.2 人文要素 | 第24页 |
2.5 地域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24-27页 |
2.5.1 象征与隐喻 | 第24-25页 |
2.5.2 抽象与提炼 | 第25页 |
2.5.3 保留与融合 | 第25-27页 |
3 相关优秀案例分析 | 第27-40页 |
3.1 山东省临沂市柏林镇富泉村 | 第27-29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7页 |
3.1.2 总体规划 | 第27-28页 |
3.1.3 总结方法 | 第28页 |
3.1.4 经验借鉴 | 第28-29页 |
3.2 浙江省嘉兴市乌镇镇横港村 | 第29-32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29-30页 |
3.2.2 总体规划 | 第30-31页 |
3.2.3 总结方法 | 第31页 |
3.2.4 经验借鉴 | 第31-32页 |
3.3 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 | 第32-34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32页 |
3.3.2 总体规划 | 第32页 |
3.3.3 总结方法 | 第32-33页 |
3.3.4 经验借鉴 | 第33-34页 |
3.4 福建省莆田市华亭镇园头村 | 第34-37页 |
3.4.1 项目概况 | 第34页 |
3.4.2 总体规划 | 第34-35页 |
3.4.3 总结方法 | 第35-36页 |
3.4.4 经验借鉴 | 第36-37页 |
3.5 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 | 第37-40页 |
3.5.1 村落概况 | 第37-38页 |
3.5.2 发展历史 | 第38-39页 |
3.5.3 经验借鉴 | 第39-40页 |
4 基于地域性景观的望群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 第40-80页 |
4.1 望群村概况与现状分析 | 第40-44页 |
4.1.1 区位分析 | 第40页 |
4.1.2 交通分析 | 第40-41页 |
4.1.3 建筑分析 | 第41-42页 |
4.1.4 人口与产业发展分析 | 第42-43页 |
4.1.5 上位规划分析 | 第43-44页 |
4.2 望群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分析 | 第44-45页 |
4.2.1 气候分析 | 第44页 |
4.2.2 地形分析 | 第44-45页 |
4.2.3 自然资源分析 | 第45页 |
4.3 望群村悠久的历史人文分析 | 第45-48页 |
4.3.1 文物古迹与宗教文化 | 第46页 |
4.3.2 农耕文化与饮食文化 | 第46-47页 |
4.3.3 民俗文化与民间传说 | 第47-48页 |
4.4 PEST分析与SWOT分析 | 第48-50页 |
4.4.1 PEST分析 | 第48-49页 |
4.4.2 SWOT分析 | 第49-50页 |
4.5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1页 |
4.6 基于地域性景观的望群村景观规划要点 | 第51-53页 |
4.6.1 尊重自然环境与文化传承 | 第51-52页 |
4.6.2 地域性景观元素的表达 | 第52页 |
4.6.3 地域特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 第52-53页 |
4.7 景观规划定位与依据 | 第53-55页 |
4.7.1 规划定位 | 第53-54页 |
4.7.2 规划范围 | 第54页 |
4.7.3 规划期限 | 第54页 |
4.7.4 规划依据 | 第54-55页 |
4.8 景观总体布局与结构分区 | 第55-58页 |
4.8.1 总体布局 | 第55-56页 |
4.8.2 规划分区 | 第56-58页 |
4.8.3 景观结构 | 第58页 |
4.9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 | 第58-62页 |
4.9.1 道路系统设计 | 第58-59页 |
4.9.2 道路景观设计 | 第59-62页 |
4.10 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 | 第62-68页 |
4.10.1 植物景观规划布局结构 | 第62-63页 |
4.10.2 植物景观规划理念与方法 | 第63-64页 |
4.10.3 植物景观设计 | 第64-67页 |
4.10.4 主要植物选择 | 第67-68页 |
4.11 建筑景观设计 | 第68-71页 |
4.11.1 规划原则 | 第68-69页 |
4.11.2 改造设计目标 | 第69页 |
4.11.3 保护和更新策略 | 第69-71页 |
4.12 水系景观设计 | 第71-73页 |
4.12.1 水塘景观设计 | 第71-72页 |
4.12.2 沟渠景观设计 | 第72页 |
4.12.3 水岸设计 | 第72-73页 |
4.13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 第73-77页 |
4.13.1 望群村精品旅游线路 | 第73-74页 |
4.13.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74-75页 |
4.13.3 旅游标识系统 | 第75-77页 |
4.14 景观小品设计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规划设计图纸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