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课题来源、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二)选题目的 | 第10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17页 |
(一)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创新点 | 第17页 |
三、相关理论的概述 | 第17-22页 |
(一)关于“中央苏区”的界定 | 第17-19页 |
(二)关于政治动员的相关概念论述 | 第19-22页 |
第1章 中央苏区农民政治动员的背景 | 第22-30页 |
1.1 历史背景 | 第22-26页 |
1.1.1 建党初期中共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 第22-23页 |
1.1.2 大革命时期中共从工运到农运的重心流变 | 第23-25页 |
1.1.3 井冈山时期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 | 第25-26页 |
1.2 现实背景 | 第26-30页 |
1.2.1 中共政治动员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1.2.2 对农民政治动员的可能性 | 第27-30页 |
第2章 中央苏区农民政治动员的历史考察 | 第30-44页 |
2.1 以“灌输”为主的农民动员实践 | 第30-35页 |
2.1.1 政治宣教灌输——引导和改造 | 第30-32页 |
2.1.2“抗租税 打土豪分田地”——吸引和鼓舞 | 第32-35页 |
2.2 以“影响”为主的农民动员实践 | 第35-40页 |
2.2.1 切实把农民组织起来 | 第35-37页 |
2.2.2 保障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 | 第37-40页 |
2.3 以“领导”为主的农民动员实践 | 第40-44页 |
2.3.1 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 第40-41页 |
2.3.2 实行“全民皆兵” | 第41-44页 |
第3章 中央苏区农民政治动员的成效与策略 | 第44-52页 |
3.1 农民政治动员的成效 | 第44-47页 |
3.1.1 为反“围剿”战争获得人力物力支持 | 第44-45页 |
3.1.2 推动了土地革命和农业生产发展 | 第45-46页 |
3.1.3 确立党在农村的话语权威 | 第46-47页 |
3.2 农民政治动员的策略 | 第47-52页 |
3.2.1 政治宣教讲求“实心化” | 第47-49页 |
3.2.2 构建严密的组织化网络 | 第49-50页 |
3.2.3 政权引导下稳健的推进策略 | 第50-51页 |
3.2.4 把法律政策作为根本保障 | 第51-52页 |
第4章 中共农民政治动员的经验与启示 | 第52-60页 |
4.1 农民政治动员的经验 | 第52-54页 |
4.1.1 动员内容与形式重在通俗易懂 | 第52-53页 |
4.1.2 利益驱动与精神激励紧密结合 | 第53页 |
4.1.3 有效组织与积极参与共同作用 | 第53-54页 |
4.2 农民政治动员的启示 | 第54-60页 |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农民政治动员的指导 | 第54-55页 |
4.2.2 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 | 第55-56页 |
4.2.3 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 | 第56-58页 |
4.2.4 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宣传网络 | 第58-59页 |
4.2.5 完善法制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