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理论基础及概念辨析 | 第9-11页 |
1.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2.案例剖析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召树屯》故事的文化内涵与传播现状 | 第13-20页 |
(一) 以巫佛信仰为基础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 | 第13-15页 |
1.悠久历史孕育出古老宗教 | 第14页 |
2.跨境民族独特的佛教信仰 | 第14-15页 |
(二) 故事的文化载体:贝叶经与赞哈艺术 | 第15-17页 |
1.依托傣文与佛教内涵的传统典籍 | 第15-16页 |
2.古老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民间艺人 | 第16-17页 |
(三) 《召树屯》故事类型与版本源流争议 | 第17-20页 |
1.非单线发展的“天鹅处女”故事 | 第17-18页 |
2.《召树屯》不同版本的共同内核 | 第18-20页 |
二、《召树屯》文本的内涵重构与跨文化转型 | 第20-29页 |
(一) 宗教色彩淡化: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权衡取舍 | 第20-22页 |
1.南传佛教与原始信仰的交织 | 第21页 |
2.“去佛本经化”的再创作 | 第21-22页 |
(二) 意识形态改造:为迎合时代背景特点的文本改编 | 第22-25页 |
1.用启蒙主义表现傣族文学 | 第23-24页 |
2.女性主义意识的兴起 | 第24-25页 |
(三) 文学手法介入:从原始傣族歌谣到现代汉语文学 | 第25-29页 |
1.人物形象的确立与小说手法的渗透 | 第25-27页 |
2.傣族原始经验的删减和解读 | 第27-29页 |
三、新时期《召树屯》跨文化传播的形式创新 | 第29-38页 |
(一) 从民间原始舞蹈到现代歌舞剧的转变 | 第29-31页 |
1.男性民间艺人的原始演绎 | 第29-30页 |
2.刀美兰开创女子孔雀舞蹈 | 第30页 |
3.杨丽萍继承创新现代舞剧 | 第30-31页 |
(二) 进入连环画、木偶戏和神话电影领域的《孔雀公主》 | 第31-34页 |
1.简短、通俗的故事连环画 | 第31-33页 |
2.木偶动画影片的首次登台 | 第33页 |
3.集神话与现实一体的电影 | 第33-34页 |
(三) 取材于《召树屯》的旅游景区演艺 | 第34-38页 |
1.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演艺现象 | 第34-35页 |
2.流失故事内核的国际演艺项目 | 第35-36页 |
3.商业策略介入的舞台演艺形式 | 第36-38页 |
四、从《召树屯》的再发现与再创作看跨文化传播策略 | 第38-45页 |
(一) 跨民族:文化创意开发与少数民族资源的对接 | 第38-40页 |
1.资源丰富不等于善于开发 | 第38-39页 |
2.文化产业发展急需创意转型 | 第39-40页 |
(二) 跨地域:文化传播优势与跨境传播策略的融合 | 第40-43页 |
1.共同的文化基底与成熟优秀的作品 | 第40-42页 |
2.文化根基的巩固与新旧媒体的构建 | 第42-43页 |
(三) 跨文化:民族平等观念与文化传播规律的结合 | 第43-45页 |
1.建立各民族文化平等的理念 | 第43-44页 |
2.尊重跨文化传播稳步发展的规律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