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施工论文

铁路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探讨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铁路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成因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载荷引起的应力裂缝第13页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第13-14页
     ·收缩引起的裂缝第14-15页
     ·碱骨料反应(AAR)引起的裂缝第15页
   ·对碱骨料反应的主要预防及抑制措施研究现状第15-19页
     ·控制碱活性骨料的使用第15-16页
     ·限制混凝土的含碱量第16页
     ·控制湿度第16页
     ·使用混合材或化学外加剂第16-19页
     ·其他方法第19页
   ·对混凝土裂缝治理措施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表面修补法第19页
     ·灌浆法第19-20页
     ·结构加固法第20页
   ·水泥灌浆料在混凝土裂缝修补中的应用第20-21页
   ·水泥基修补砂浆在混凝土裂缝修补中的应用第21-23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3-25页
     ·研究目的第23页
     ·研究内容第23-25页
   ·本文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仪器第26-32页
   ·试验原材料第26-29页
     ·水泥第26页
     ·中细沙第26页
     ·抑制材料第26-27页
     ·化学试剂第27页
     ·聚合物乳液第27-28页
     ·减水剂第28页
     ·消泡剂第28-29页
     ·缓凝剂第29页
     ·水第29页
   ·试验仪器第29-32页
第三章 碱骨料反应(AAR)试验方法第32-34页
   ·试验方法第32-34页
     ·试样制备第32页
     ·试样膨胀率测试第32-33页
     ·SEM 试样制备第33-34页
第四章 碱骨料反应(AAR)抑制机理的研究第34-44页
   ·矿物混合材对碱骨料反应(AAR)抑制机理的研究第34-38页
     ·试验方法第34页
     ·砂浆棒试样膨胀率测试结果第34-35页
     ·矿物混合材对AAR 抑制机理的探讨第35-38页
   ·无机外加剂对碱骨料反应(AAR)抑制机理的研究第38-42页
     ·试验方法第38页
     ·砂浆棒试样膨胀率测试结果第38-39页
     ·无机外加剂对AAR 抑制机理的探讨第39-42页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五章 VAE 乳液改性水泥基材料的试验方法与工艺的确定第44-56页
   ·试验方法第44-47页
     ·试样制备第44页
     ·工艺性能测定方法第44-45页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第45-46页
     ·收缩性能测试方法第46页
     ·防水性能测试方法第46-47页
     ·微观性能分析第47页
     ·孔隙特征分析第47页
   ·VAE 乳液改性水泥基材料工艺的确定第47-51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灌浆材料第48-49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第49-51页
   ·外加剂的确定第51-54页
     ·减水剂的确定第51-52页
     ·消泡剂的确定第52-53页
     ·缓凝剂的确定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水泥灌浆料的性能研究与分析第56-66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灌浆材料实验配比设计方案第56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灌浆材料工艺性能第56-58页
     ·粘度、可灌性第57页
     ·凝结时间第57-58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灌浆材料力学性能第58-60页
     ·抗折抗压强度第58-59页
     ·粘结强度第59-60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灌浆材料收缩性能第60-62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灌浆材料防水性能第62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灌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机理分析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七章 聚合物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的性能研究与分析第66-76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的工艺性能第66-67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的力学性能第67-69页
     ·抗折抗压强度第67-68页
     ·粘结抗折强度第68-69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的干缩性能第69-70页
   ·聚合物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的防水性能第70-71页
   ·聚合物乳液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的微观结构与机理分析第71-75页
     ·聚合物乳液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的SEM 分析第71-73页
     ·聚合物乳液改性水泥修补砂浆孔隙率分析第73-74页
     ·聚合物乳液改性水泥修补砂浆的机理分析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76-80页
   ·结论第76-78页
   ·前景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群桩的一维地震作用研究
下一篇:区域创新文化作用分析及评价—以山东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