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1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21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网络时代政府回应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2-28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网络时代 | 第22-23页 |
2.1.2 政府回应 | 第23页 |
2.1.3 政府回应机制 | 第23-25页 |
2.2 政府回应的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2.2.2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6页 |
2.2.3 政治系统理论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网络时代政府回应机制分析 | 第28-39页 |
3.1 网络时代政府回应机制的横向分析 | 第28-33页 |
3.1.1 政府回应机制的要素分析 | 第28-30页 |
3.1.2 政府回应机制的过程分析 | 第30-33页 |
3.2 网络时代政府回应机制的纵向分析 | 第33-36页 |
3.2.1 门户时代政府回应机制分析 | 第33-34页 |
3.2.2 搜索时代政府回应机制分析 | 第34-35页 |
3.2.3 大互联网时代政府回应机制分析 | 第35-36页 |
3.3 网络时代政府回应机制面临的挑战 | 第36-38页 |
3.3.1 政府回应压力增大 | 第36页 |
3.3.2 政府回应效果减弱 | 第36-37页 |
3.3.3 政府回应难度增强 | 第37-38页 |
3.3.4 政府回应权威削弱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网络时代垃圾分类的政府回应机制案例分析 | 第39-47页 |
4.1 网络时代垃圾分类的案例内容 | 第39-42页 |
4.1.1 网络时代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 | 第39-40页 |
4.1.2 网络时代北京垃圾分类的表现 | 第40-42页 |
4.2 北京模式中政府回应机制横向分析 | 第42-45页 |
4.2.1 北京模式要素分析 | 第42-44页 |
4.2.2 北京模式过程分析 | 第44-45页 |
4.3 北京模式中政府回应机制纵向分析 | 第45-46页 |
4.3.1 门户时代北京模式分析 | 第45页 |
4.3.2 搜索时代北京模式分析 | 第45-46页 |
4.3.3 大互联网时代北京模式分析 | 第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网络时代政府回应机制完善的对策 | 第47-53页 |
5.1 营造网络时代回应文化环境 | 第47-49页 |
5.1.1 树立公务员的服务理念 | 第47页 |
5.1.2 培养网络群体理性思维 | 第47-48页 |
5.1.3 重塑政府和网民的关系 | 第48-49页 |
5.2 提升网络时代政府回应能力建设 | 第49-51页 |
5.2.1 培养公共服务学习能力 | 第49页 |
5.2.2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能力 | 第49-50页 |
5.2.3 提升政府回应话语能力 | 第50页 |
5.2.4 整合线上线下回应能力 | 第50-51页 |
5.3 构建网络时代回应机制保障制度 | 第51-52页 |
5.3.1 加快网络空间法规建设 | 第51页 |
5.3.2 建立网络信息公开制度 | 第51-52页 |
5.3.3 完善回应绩效评估制度 | 第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1、结论 | 第53页 |
2、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