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2.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 2.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12页 |
| 2.1.2 库兹尼茨法则 | 第12-13页 |
| 2.1.3 钱纳里-塞尔奎因国际标准结构 | 第13页 |
| 2.1.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 2.2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3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 3.1 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 3.1.1 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 第18-21页 |
| 3.1.2 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分析 | 第21-22页 |
| 3.2 重庆市就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 3.2.1 重庆市就业结构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 3.2.2 重庆市就业结构的横向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 3.3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 第26-27页 |
| 4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 第27-38页 |
| 4.1 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27-29页 |
| 4.1.1 结构偏离度分析法 | 第27-28页 |
| 4.1.2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测算 | 第28-29页 |
| 4.2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分析 | 第29-31页 |
| 4.2.1 协调系数分析法 | 第29-30页 |
| 4.2.2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测算 | 第30-31页 |
| 4.3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比较 | 第31-32页 |
| 4.4 重庆市就业结构滞后时间分析 | 第32-36页 |
| 4.4.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指标....Moore结构值 | 第32-34页 |
| 4.4.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4-36页 |
| 4.5 小结 | 第36-38页 |
| 5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8-46页 |
| 5.1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 5.1.1 工业化发展方面 | 第38页 |
| 5.1.2 城镇化水平方面 | 第38页 |
| 5.1.3 劳动力素质方面 | 第38-39页 |
| 5.1.4 对外开放程度 | 第39页 |
| 5.1.5 技术进步 | 第39-40页 |
| 5.2 基于协整检验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0-44页 |
| 5.2.1 变量及模型的选择 | 第40页 |
| 5.2.2 分析方法介绍 | 第40-41页 |
| 5.2.3 单位根检验 | 第41页 |
| 5.2.4 协整检验 | 第41-42页 |
| 5.2.5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2-43页 |
| 5.2.6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3-44页 |
| 5.3 小结 | 第44-46页 |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 6.1 结论 | 第46页 |
| 6.2 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 6.2.1 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进程 | 第46-47页 |
| 6.2.2 扩大对外开放 | 第47页 |
| 6.2.3 继续调整产业结构 | 第47-48页 |
| 6.2.4 促进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