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电动拖拉机人机工程学基本理论与研究 | 第14-18页 |
1.3.1 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 第14-15页 |
1.3.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页 |
1.3.3 电动拖拉机与汽车在人机工程学布置上的异同 | 第15-16页 |
1.3.4 电动拖拉机设计对人机工程学的需求和应用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总布置设计与布置工具研究 | 第20-26页 |
2.1 人机工程学在电动拖拉机设计开发中的应用 | 第20页 |
2.2 电动拖拉机总布置设计方法和流程 | 第20-21页 |
2.3 电动拖拉机人机工程学布置工具 | 第21-26页 |
2.3.1 H点 | 第21-22页 |
2.3.2 眼椭圆 | 第22-24页 |
2.3.3 头廓包络 | 第24页 |
2.3.4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 | 第24-26页 |
第3章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室设计研究 | 第26-45页 |
3.1 驾驶室作业空间设计与人机工程学原则 | 第26-28页 |
3.1.1 驾驶室作业范围设计 | 第26-27页 |
3.1.2 驾驶室作业空间设计与布置 | 第27-28页 |
3.2 驾驶员座椅理论分析与设计 | 第28-33页 |
3.2.1 座椅振动分析 | 第29页 |
3.2.2 坐姿生理学分析 | 第29-30页 |
3.2.3 人体生物力学分析 | 第30-31页 |
3.2.4 坐姿舒适性分析 | 第31-32页 |
3.2.5 座椅的设计参数 | 第32-33页 |
3.3 驾驶员H点的布置 | 第33-37页 |
3.3.1 踏板平面的确定 | 第33-34页 |
3.3.2 H点适意线确定 | 第34-35页 |
3.3.3 基于CATIA的反向验证方法分析 | 第35-37页 |
3.4 操纵装置的设计与布置 | 第37-42页 |
3.4.1 脚踏板的设计与布置 | 第37-38页 |
3.4.2 转向盘的设计与布置 | 第38-40页 |
3.4.3 操纵杆件的设计与布置 | 第40-42页 |
3.5 仪表板和操控台的设计与布置 | 第42-45页 |
3.5.1 仪表板的设计与布置 | 第42-44页 |
3.5.2 操控台的设计与布置 | 第44-45页 |
第4章 电动拖拉机底盘布置研究 | 第45-51页 |
4.1 电动拖拉机驱动系统布置方案分析 | 第45-47页 |
4.2 电动拖拉机底盘关键部件选型 | 第47-50页 |
4.2.1 整车设计参数和性能指标 | 第47-48页 |
4.2.2 驱动电机选型 | 第48-49页 |
4.2.3 减速器参数设计 | 第49页 |
4.2.4 动力电池组选型 | 第49-50页 |
4.2.5 轮胎选型 | 第50页 |
4.3 电动拖拉机底盘布置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第5章 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与色彩设计 | 第51-59页 |
5.1 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51-52页 |
5.2 电动拖拉机造型设计运用的形式美学法则 | 第52-53页 |
5.3 电动拖拉机造型风格分析 | 第53页 |
5.4 电动拖拉机色彩设计 | 第53-54页 |
5.5 电动拖拉机的色彩要素分析 | 第54-55页 |
5.6 电动拖拉机三维模型建立 | 第55-59页 |
5.6.1 创意设计分析 | 第55-56页 |
5.6.2 三维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5.6.3 造型方案及色彩分析 | 第57-59页 |
第6章 驾驶室人机工程学仿真分析 | 第59-70页 |
6.1 RAMSIS软件介绍 | 第59-63页 |
6.1.1 三维模型数据处理 | 第60页 |
6.1.2 RAMSIS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6.1.3 人体姿态调整规范 | 第62页 |
6.1.4 评价分析 | 第62-63页 |
6.2 舒适性分析 | 第63-66页 |
6.2.1 坐姿舒适性分析 | 第63-64页 |
6.2.2 换挡舒适性分析 | 第64-66页 |
6.3 视野性分析 | 第66-69页 |
6.3.1 人体视野 | 第66页 |
6.3.2 仪表板视野分析 | 第66-67页 |
6.3.3 后视镜视野分析 | 第67-69页 |
6.4 可及性分析 | 第69-7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0-73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7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70-7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