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要旨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传统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局限性 | 第10-14页 |
(一)诉讼标的理论的重构 | 第10-12页 |
(二)既判力制度的再认识 | 第12-13页 |
(三)小结 | 第13-14页 |
二、破解局限性的比较法考察 | 第14-30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 | 第14-18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 | 第18-30页 |
三、争点效的要件及范围 | 第30-37页 |
(一)要件 | 第30-34页 |
(二)范围 | 第34-37页 |
四、我国争点效理论的建构 | 第37-43页 |
(一)我国对判决理由效力的性质界定 | 第37-40页 |
(二)我国建构争点效理论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三)我国建构争点效理论的方法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