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象形柔拳传承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开封象形柔拳传承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少林派太祖门源流的相关研究 | 第12页 |
三、 武术其他拳种传承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开封象形柔拳传承现状及其问题 | 第15-21页 |
第一节 传承概状 | 第15-16页 |
一、 开封象形柔拳的起源与流派 | 第15页 |
二、 开封象形柔拳传承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传承问题 | 第16-21页 |
一、 起源依据的问题 | 第16-17页 |
二、 传承脉络的问题 | 第17-18页 |
三、 拳理技法的问题 | 第18页 |
四、 观念传承的问题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针对传承问题展开口述史调查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口述史调查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之一 | 第21页 |
第二节 口述史调查的思路与方法 | 第21-24页 |
一、 口述史问题调查提纲 | 第21-22页 |
二、 口述史调查访谈人员的结构 | 第22-23页 |
三、 口述史调查人员基本信息表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口述史调查原始材料的采集过程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 | 第25-31页 |
第三章 对口述历史资料的辨析 | 第31-41页 |
第一节 象形文化形式的分析 | 第31-32页 |
一、 象形文化的历史背景 | 第31页 |
二、 罗汉象形的文化背景 | 第31-32页 |
三、 “五形”招法的文化解读 | 第32页 |
第二节 传承脉络资料的辨析 | 第32-37页 |
一、 关于源流说法的辨析 | 第32-35页 |
二、 吴启星、薛荫美传承考 | 第35-36页 |
三、 近代传承脉络的整理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关于修炼观念与传承观念的分析 | 第37-41页 |
一、 修炼观念的分析 | 第37-38页 |
二、 传承观念的分析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关于开封象形柔拳传承史的研究结论 | 第41-51页 |
第一节 梳理传承脉络 | 第41-42页 |
一、 历史起源的线索 | 第41页 |
二、 传承脉络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补充传承人资料 | 第42-46页 |
一、 薛荫美 | 第42页 |
二、 何福同 | 第42-44页 |
三、 何俊 | 第44-45页 |
四、 王存成 | 第45页 |
五、 王存成的弟子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整理技术内容 | 第46-48页 |
第四节 思考传承方式的意图 | 第48页 |
第五节 思考传承途径的转变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