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正义视阈下农村污染防治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3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3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7-18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2.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二、理论渊源 | 第18-24页 |
| (一)马克思环境思想 | 第18-21页 |
| 1.马克思环境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18-19页 |
| 2.马克思环境思想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建设 | 第19-21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 第21-24页 |
| 1.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城乡对立 | 第21-22页 |
| 2.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 | 第22页 |
|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 | 第22-24页 |
| 三、环境正义的理论分析 | 第24-34页 |
| (一)从正义到环境基本善 | 第24-27页 |
| 1.正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 第24-26页 |
| 2.环境作为社会的基本善 | 第26-27页 |
| (二)环境正义的内涵和外延 | 第27-30页 |
| 1.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第27-28页 |
| 2.环境正义的多重内涵 | 第28-30页 |
| (三)环境正义的双重维度 | 第30-31页 |
| 1.第一维度:城乡环境正义 | 第30页 |
| 2.第二维度:代际环境正义 | 第30-31页 |
| (四)对环境正义理论的评析 | 第31-34页 |
| 1.环境正义实现的现实困境 | 第31-32页 |
| 2.环境正义实现的制度保障 | 第32-34页 |
| 四、城乡环境正义与农村污染防治 | 第34-46页 |
| (一)城乡二元结构 | 第34-35页 |
| 1.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和特征 | 第34-35页 |
| 2.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及演变 | 第35页 |
| (二)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环境非正义 | 第35-41页 |
| 1.城乡环境非正义 | 第35-36页 |
| 2.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环境正义的缺失 | 第36-38页 |
| 3.农村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 第38-41页 |
| (三)城乡一体化与农村污染防治 | 第41-46页 |
| 1.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及内涵 | 第41-42页 |
| 2.城乡一体化是农村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 | 第42-46页 |
| 五、代际环境正义与农村污染防治 | 第46-60页 |
| (一)代际正义的理论挑战及其可能 | 第46-50页 |
| 1.非同一性问题 | 第46-47页 |
| 2.后果主义与非后果主义的回应 | 第47-48页 |
| 3.罗尔斯的家庭模式 | 第48-50页 |
| (二)农村污染防治中的代际正义问题 | 第50-54页 |
| 1.农村环境污染对后代的威胁 | 第50-52页 |
| 2.环境污染对农村儿童的伤害 | 第52页 |
| 3.环境污染对农村育龄妇女的伤害 | 第52-53页 |
| 4.农村后代承受的环境非正义 | 第53-54页 |
| (三)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54-60页 |
| 1.实现农村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第54-57页 |
| 2.实现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 第57-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