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2.1 关于再现理论 | 第9-12页 |
1.2.2 关于纪录片与再现研究 | 第12-14页 |
1.2.3 关于乡村形象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再现对象:扶贫题材纪录片中乡村形象的变迁 | 第18-34页 |
2.1 历史与传统:断裂中的乡村 | 第18-23页 |
2.1.1 乡景:封闭隔绝的村落聚居 | 第18-20页 |
2.1.2 乡民:恋土情结和生存性焦虑 | 第20-22页 |
2.1.3 乡土伦理:勤勉重农和民约礼治 | 第22-23页 |
2.2 震荡与冲击:觉醒中的乡村 | 第23-28页 |
2.2.1 乡景:开辟联通外界的道路 | 第23-25页 |
2.2.2 乡民:恋土情结的式微和创业的理性实践 | 第25-26页 |
2.2.3 扶贫干部:带来致富新观念的外来者 | 第26-28页 |
2.3 传承与超越:突围中的乡村 | 第28-34页 |
2.3.1 乡景:自然风光融入现代元素 | 第28-30页 |
2.3.2 乡民:主人翁意识和新“恋土”情结 | 第30-32页 |
2.3.3 乡土文化:变迁中实现整合与优化 | 第32-34页 |
3 再现途径:扶贫题材纪录片中乡村形象的生产 | 第34-44页 |
3.1 符号运用 | 第34-37页 |
3.1.1 景观符号:地理空间的视觉表达 | 第34-35页 |
3.1.2 人物符号: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 | 第35-36页 |
3.1.3 文化符号:精神文化的具象呈现 | 第36-37页 |
3.2 叙事结构 | 第37-40页 |
3.2.1 叙事模式:关于“自救”和“他救”的神话 | 第37-38页 |
3.2.2 叙事角度:宏大主题下个人命运的呈现 | 第38-40页 |
3.3 影像修辞 | 第40-44页 |
3.3.1 画面修辞:传达影像的深层蕴意 | 第40-42页 |
3.3.2 声音修辞:营造影像的独特意境 | 第42-44页 |
4 再现原因:扶贫题材纪录片中乡村形象的影响因素 | 第44-51页 |
4.1 意识形态影响:国家话语主导下的乡村形象 | 第44-47页 |
4.1.1 隐性引导:幸福图景背后的合法性确认 | 第45-46页 |
4.1.2 显性传达:始终在场的国家权威 | 第46-47页 |
4.2 创作者身份影响:精英话语渗透下的乡村形象 | 第47-51页 |
4.2.1 关注底层:温暖的人文关怀 | 第48-49页 |
4.2.2 观照传统:深刻的文化自觉 | 第49-51页 |
5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